Super User

Super User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5:05

邢新会

 

 

 

邢新会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5年         获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学士学位

1989年         获日本宇都宫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92年         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2.4-1998.2   任东京工业大学生命理工学部助理教授

1998.3-2001.7   任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物质工学科讲师、副教授

2000 年通过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工作,任教授至今。

 

 研究方向

研究思路:以整合生物技术为研究方向,为工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工程提供核心技术和工艺。

研究领域:生物化工,环境生物技术,生物能源,酶工程,生物进化

已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0余篇,EI收录100余篇),合作著书8本,译著教材2部,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一项国际专利,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

担任职务

现任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担任《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和《生物技术产业》编委,《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主编,《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副主编,《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Enzymatic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Journal of Biotechnology》、《Food Sciences and Human Wellness》和《Industrial Biotechnology》编委。

 

所获荣誉

 

第17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奖银奖(2007),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8),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9), 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2010)。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4771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5:01

谢震

 

 

 

谢震 

清华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8年         获山东农业大学学士学位

2001年         获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

2006年         获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生物学博士

2006-2010年    哈佛大学系统生物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0-2011年    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2起         任职清华大学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建立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平台,利用合成基因元件和基因线路研究转录、后转录调控网络的设计原理和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 调控机制,构建以非破坏性方式监控细胞状态变化的合成生物系统,致力于生物基因功能网络研究和基因治疗应用领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在包括Science、Nature子刊、PNAS、NA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9篇。

担任职务

现任 《Quantitative Biology》助理主编

所获荣誉

2011年11月入选第一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代表论文

Li Y, Jiang Y, Chen H, Lian W, Li Z, Weiss R, Xie Z. Modular construction of mammalian gene circuits using TAL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s. Nat Chem Biol. 2015, 11:207-13.

Schmid-Burgk JL, Xie Z, Frank S, Virreira-Winter S, Mitschka S, Kolanus W, Murray A, Benenson Y. Rapid hierarchical assembly of medium-size DNA cassettes. Nucleic Acids Res. 2012, 40:e92.

Leisner M, Bleris L, Lohmueller J, Xie Z and Benenson Y. MicroRNA circuits for transcriptional logic. Methods Molecular Biology. 2012, 813:169-86.

Xie Z., Wroblewska L, Prochazka L, Weiss R, Benenson Y. Multi-input RNAi-based logic circuit for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cancer cells. Science.2011, 333:1307-11.

Bleris L, Xie Z, Glass D, Adadey A, Sontag E, Benenson Y. Synthetic incoherent feed-forward circuits show adaptation to the amount of their genetic template.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2011, 7:519.

Leisner M, Bleris L, Lohmueller J, Xie Z, Benenson Y. Rationally designed logic integration of regulatory signals in mammalian cel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0, 5: 666-70.

Xie Z, Liu SJ, Bleris L, Benenson Y. Logic integration of mRNA signals by an RNAi-based molecular computer.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0, 38: 2692-2701.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6050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4:58

吴琼

 

 

 

吴琼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6年         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

2001年         获清华大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1年         被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

2006年         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2010年         成为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多年来从事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目前研究集中在用合成生物学方法精确调控体内的软骨组织和血管再生的过程,包括对软骨再生过程的调控网络和血管再生过程的通讯机制的研究,精确调控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合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及用于组织工程的PHA生物材料的开发。至今已发表SCI论文60多篇。

 

所获荣誉

 

曾作为第三完成人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4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作为第四完成人获得清华大学研究创新性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计划”。

 

代表论文

 

Yao Y, Jin SH, Long HZ, Yu YT, Zhang ZM, Cheng G, Xu CW, Ding Y, Guan Q, Li N, Fu SN, Chen XJ, Yan YB, Zhang HS, Tong P, Tan Y, Yu Y, Fu SS, Li J, He GJ and Wu Q. RNA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argeted protein translation enhancement by artificial non-coding RNA with SINEB2 repeat. Nucleic Acids Res. 2015, 43:e58.

Li JX, Ma Y, Teng RF, Guan Q, Lang JD, Fang JH, Long HZ, Tian G, Wu Q.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reveals crosstalk betwee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promoting prevascularization by reciprocal mechanisms. Stem Cells Dev. 2015, 24: 610-23.

Yao Y, He Y, Guan Q, Wu Q. A tetracycline expression system in combination with Sox9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Biomaterials. 2014, 35: 1898-1906.

Lin X, Wu L, Zhang ZM., Yang RH, Guan Q, Hou XF, Wu Q. MiR-335-5p promotes chondrogenesis in mou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is regulated through two positive feedback loops.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014, 29: 1575-1585.

Wang Y, Jiang XL, Yang SC, Lin X, He Y, Yan C,Wu L, Chen GQ, Wang ZY, Wu Q. MicroRNAs in the regulation of interfacial behaviors of MSCs cultured on microgrooved surface pattern Biomaterials. 2011, 32: 9207-9217.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71664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4:54

魏平

 

 

 

魏平 

北京大学   定量生物学中心

研究员

 

教育经历

2002年         获南开大学学士学位

2007年         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2007-2009年    北京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联合培养博士后

2009-2013年    霍华德修斯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2013年         北京大学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主要着力于开发合成生物学研究工具,应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改造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信号转导网络,如MAPK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并用合成生物学方法重新编程甚至全新设计这些信号转导网络,创造出能够更加“聪明的”人造细胞。

 

代表论文

 

Wei P, Wong WW, Park JS, Corcoran EE, Peisajovich SG, Onuffer JJ, Weiss A, Lim WA. Bacterial virulence proteins as tools to rewire kinase pathways in yeast and immune cells. Nature. 2012, 488: 384-388.

Peisajovich SG, Garbarino JE, Wei P, Lim WA. Rapid diversification of cell signaling phenotypes by modular domain recombination. Science. 2010, 328: 368-372.

Liang H, Chen H, Fan F, Wei P, Guo X, Jin C, Zeng C, Tang C, Lai L. De novo design of a beta alpha beta motif.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09, 48:3301-3.

Chen H, Wei P, Huang C, Tan L, Liu Y, Lai L. Only one protomer is active in the dimer of SARS 3C-like proteinase. J. Biol. Chem. 2006, 281: 13894-13898.

Wei P, Fan K, Chen H, Ma L, Huang C, Tan L, Xi D, Li C, Liu Y, Ca A, Lai L. The N-terminal octapeptide acts as a dimerization inhibitor of SARS coronavirus 3C-like proteinas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6, 339: 865-872.

 

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4:50

魏迪明

 

 

 

魏迪明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

 

教育经历

2002年         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学位

2009年         获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学位

2010-2014年    哈佛大学维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

2014-至今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研究方向

从博士研究生至今十多年时间一直从事DNA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并将致力于将所发展的技术用于解决生命科学的重要问题。

 

所获荣誉

 

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

 

代表论文

 

Wei B*, Ong LL, Chen J, Jaffe AS and Yin P*. Complex reconfiguration of DNA nanostructur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2014, 53:7475-7479.

 

Wei B, Dai MJ, Myhrvold C, Ke YG, Jungmann R and Yin P*. Design space for complex DNA structur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3,135: 18080−18088.

 

Wei B, Dai MJ and Yin P*. Complex shapes self-assembled from single-stranded DNA tiles. Nature, 2012, 485: 623-626. highlighted as one of the ten articles in 2012 Editors’ choice of Nature

 

He XJ, Wei B and Mi YL*.Aptamer based reversible DNA induced hydrogel system for 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separation.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0, 46: 6308-6310.

 

Wei B, Cheng I, Luo KQ and Mi YL*. Capture and release of protein by a reversible DNA-induced sol–gel transition system.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2008, 47:331-333.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88746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4:48

汪小我

 

 

 

汪小我 

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2003年         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学位

2008年         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学位

2008年         任清华大学讲师

2011-至今       清华大学副教授

2007.9-2008.3    受教育部公派至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联合培养

2012.3-2013.3    入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唐氏柏克莱学者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是将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相结合,定量揭示基因调控规律,并发展人工合成基因线路的设计理论与实现方法。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Genome Research、Cancer Cell、Bioinformatics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20余篇,WOS他引一千余次。

 

所获荣誉

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个人主页

HomePage: http://bioinfo.au.tsinghua.edu.cn/member/xwwang/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4294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4:43

欧阳颀

 

 

 

欧阳颀 

北京大学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院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2年         获清华大学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1989年         获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1989年         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工作

1996年         受聘于日本电器公司(NEC)在美国的研究中心

                现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理论生物学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非线性动力学、复杂系统理论、统计物理的概念以及微流控实验技术,研究方法探索生物控制网络的特性,包括网络拓扑学特性,网络动力学特性,网络功能特性,以及三种特性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担任职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副主任;

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加州大学定量生物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代表论文

 

Lou CB, Liu XL, Ni M, Huang YQ, Huang QS, Huang LW, Jiang LL, Lu D, Wang MC, Liu C, Chen DZ, Chen CY, Chen XY, Yang L, Ma HS, Chen JG, Ouyang Q. Synthesizing a novel genetic sequential logic circuit: a push-on push-off switch. Mol. Sys. Biol. 2010,6: 1-11.

 

Yuan XJ, Wang HL, Ouyang Q. Evidence of Negative-Index Refraction in Nonlinear Chemical Waves. Phys. Rev. Lett. 2011,106: 188303.1-188303.4.

 

Chen SB, Zhang HQ, Shi HD, Ji WY, Feng JC, Gong Y, Yang ZL, Ouyang Q. Automated Design of Genetic Toggle Switches With Predetermined Bistability. ACS Synthetic Biology. 2012, 1:284-293.

 

Si GW, Wu TL, Ouyang Q, Tu YH. Pathway-Based Mean-Field Model for Escherichia coli Chemotaxis. Phys. Rev. Lett. 2012, 109:408101.1-408101.5.

 

Xie ZW, Zhang Y, Zou K, Brandman O, Luo CX, Ouyang Q, Li H. Molecular Phenotyping of Aging in Single Yeast Cells Using a Novel Microfluidic Device. Aging Cell. 2012, 11: 559-606.

 

Si GW, Yang W, Bi SY, Luo CX, Ouyang Q. A parallel diffusion-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bacterial chemotaxis analysis. Lab Chip. 2012, 12:1389–1394.

 

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56943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52

鲁志

 

 

 

鲁志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2003年         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

2008年         获罗切斯特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8-2011年    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至今       清华大学研究员

 研究方向

研究涉及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等领域,生命的信息是怎么样被编码在DNA和RNA的结构和序列中,以及它们是如何调控整个生物系统,是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我们致力于应用已有的分析手段和开发新的算法,去发现和诠释新的非编码RNA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基因组层面上去挖掘关于结构、调控等方面的新知识。最终,我们希望把科研成果运用到人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基因组中新型非编码RNA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RNA结构预测算法的开发和优化、应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手段分析高通量数据、通过高通量数据研究不同物种中的基因调控网络。

 

所获荣誉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 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获得者

 

代表论文

Hu L, Di C, Kai MX, Yang YC, Li Y, Qiu YJ, Hu XH, Yip KY, Zhang MQ, Lu ZJ. A common set of distinct features that characterize noncoding RNAs across multiple speci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5, 43: 104-114.

Yang YC, Di C, Hu BQ, Zhou MF, Liu YF, Song NX, Li Y, Umetsu J, Lu ZJ. CLIPdb: a CLIP-seq database for protein-RNA interactions. BMC Genomics. 2015, 16:51. (*contributed equally)

 

Di C, Yuan JP, Wu Y, Li JR, Lin HX, Hu L, Zhang T, Qi YJ, Gerstein MB, Guo Y, Lu ZJ. Characterization of Stress-responsive lncRNA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by Integrating Expression, Epigenetic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The Plant Journal. 2014, 80:848–861.

 

Gerstein MB, Rozowsky J, Yan KK,  …,  Lu ZJ,  …, Gingeras T, Waterston 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criptome across Distant Species. Nature. 2014, 512:445-448.

 

Lu ZJ, Yip KY, Wang G, Shou C, Hillier LW, et al. Predicting and characterizing non-coding RNA in C. elegans by integrating conservation,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d array data. Genome Research. 2011, 21: 276-2857. (*contributed equally) [modENCODE special issue – Cover Story]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89217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48

刘铮

 

 

刘铮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评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7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士学位

1989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硕士学位

1993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学位

1993-1994年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生命理工部进修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内容包括蛋白质构象调控及其在生物反应和分离过程中的应用、纳米酶制剂技术及其在工业生物催化中、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等。发表刊物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余篇,译著2部,国际学术专著章节3章,授权发明专利12项。培养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1名。

 

担任职务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会委员

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过程工程学报》、《化学通报》编委。

 

所获荣誉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代表论文

Lyu FJ, Zhang YF, Zare RN, Ge J*, and Liu Z*. One-Pot Synthesis of Protein-Embedd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with Enhanced Biological Activities. Nano Letters. 2014, 14: 5761-5765.

Zhang YF, Lyu FJ, Ge J* and Liu Z*. Ink-jet printing an optimal multi-enzyme system. Chem Commun. 2014, 50: 12919-12922.

Li ZX, Zhang YF, Su YC, Ouyang PK, Ge J* and Liu Z*. Spatial co-localization of multi-enzymes by inorganic nanocrystal–protein complexes. Chem Commun. 2014, 50: 12465-12468.

Kong X, Qi SS, Lu DN* and Liu Z*. Surface tension effects on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a DPPC bilayer with and without protein: 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4, 16: 8434-8440.

Kong X, Li ZX, Lu DN*, Liu Z* and Wu JZ. Multiscale simulation of surfactant–aquaporin complex formation and water permeability. RSC Advances. 2014, 4:37592–37599.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79876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45

刘晓

 

 

 

刘晓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4 年      获南京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
1997年      获北京大学细胞遗传系硕士学位
2005年      获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生物物理系 博士
2011年      斯坦福大学发育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2012-至今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PI  

研究方向

实验室主要通过开发和利用高通量实验技术,从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角度,主要以线虫神经系统为模型,研究细胞命运决定和进化的分子机制 。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共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形式发表4篇。

 

所获荣誉

 

“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

 

代表论文

Liu X, Long F, Peng H, Aerni SJ, Jiang M, Sánchez-Blanco A, Murray JI, Preston E, Mericle B, Batzoglou S, Myers EW, Kim SK. Analysis of cell fate from single-cel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 C. elegans. Cell. 2009, 139: 623 – 633.

Liu X, Lee CK, Clarke ND, Lied JD. Quantification of chromatin contributions to DNA-binding site utilization. Genome Res. 2006, 16:1517 – 1528.

Liu X, Noll DM, Lied JD, Clarke ND. DIP-chip: Rapid and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DNA-binding specificity. Genome Res. 2005, 15: 421 – 427.

Liu, X. and Clarke, N.D. Rationalization of gene regulation by a eukaryotic transcription factor: calculation of regulatory region occupancy from predicted binding affinities.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02, 323:1-8.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2304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第10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