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User

Super User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4:48

汪小我

 

 

 

汪小我 

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2003年               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学位

2008年               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学位

2008年              任清华大学讲师

2011-至今          清华大学副教授

2007.9-2008.3    受教育部公派至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联合培养

2012.3-2013.3    入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唐氏柏克莱学者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是将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相结合,定量揭示基因调控规律,并发展人工合成基因线路的设计理论与实现方法。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Genome Research、Cancer Cell、Bioinformatics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20余篇,WOS他引一千余次。

 

所获荣誉

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个人主页

HomePage: http://bioinfo.au.tsinghua.edu.cn/member/xwwang/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4294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4:43

欧阳颀

 

 

 

欧阳颀 

北京大学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院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2年         获清华大学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1989年         获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1989年         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工作

1996年         受聘于日本电器公司(NEC)在美国的研究中心

                现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理论生物学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非线性动力学、复杂系统理论、统计物理的概念以及微流控实验技术,研究方法探索生物控制网络的特性,包括网络拓扑学特性,网络动力学特性,网络功能特性,以及三种特性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担任职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副主任;

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加州大学定量生物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代表论文

 

Lou CB, Liu XL, Ni M, Huang YQ, Huang QS, Huang LW, Jiang LL, Lu D, Wang MC, Liu C, Chen DZ, Chen CY, Chen XY, Yang L, Ma HS, Chen JG, Ouyang Q. Synthesizing a novel genetic sequential logic circuit: a push-on push-off switch. Mol. Sys. Biol. 2010,6: 1-11.

 

Yuan XJ, Wang HL, Ouyang Q. Evidence of Negative-Index Refraction in Nonlinear Chemical Waves. Phys. Rev. Lett. 2011,106: 188303.1-188303.4.

 

Chen SB, Zhang HQ, Shi HD, Ji WY, Feng JC, Gong Y, Yang ZL, Ouyang Q. Automated Design of Genetic Toggle Switches With Predetermined Bistability. ACS Synthetic Biology. 2012, 1:284-293.

 

Si GW, Wu TL, Ouyang Q, Tu YH. Pathway-Based Mean-Field Model for Escherichia coli Chemotaxis. Phys. Rev. Lett. 2012, 109:408101.1-408101.5.

 

Xie ZW, Zhang Y, Zou K, Brandman O, Luo CX, Ouyang Q, Li H. Molecular Phenotyping of Aging in Single Yeast Cells Using a Novel Microfluidic Device. Aging Cell. 2012, 11: 559-606.

 

Si GW, Yang W, Bi SY, Luo CX, Ouyang Q. A parallel diffusion-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bacterial chemotaxis analysis. Lab Chip. 2012, 12:1389–1394.

 

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56943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52

鲁志

 

 

 

鲁志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2003年         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

2008年         获罗切斯特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8-2011年    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至今       清华大学研究员

 研究方向

研究涉及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等领域,生命的信息是怎么样被编码在DNA和RNA的结构和序列中,以及它们是如何调控整个生物系统,是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我们致力于应用已有的分析手段和开发新的算法,去发现和诠释新的非编码RNA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基因组层面上去挖掘关于结构、调控等方面的新知识。最终,我们希望把科研成果运用到人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基因组中新型非编码RNA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RNA结构预测算法的开发和优化、应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手段分析高通量数据、通过高通量数据研究不同物种中的基因调控网络。

 

所获荣誉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 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获得者

 

代表论文

Hu L, Di C, Kai MX, Yang YC, Li Y, Qiu YJ, Hu XH, Yip KY, Zhang MQ, Lu ZJ. A common set of distinct features that characterize noncoding RNAs across multiple speci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5, 43: 104-114.

Yang YC, Di C, Hu BQ, Zhou MF, Liu YF, Song NX, Li Y, Umetsu J, Lu ZJ. CLIPdb: a CLIP-seq database for protein-RNA interactions. BMC Genomics. 2015, 16:51. (*contributed equally)

 

Di C, Yuan JP, Wu Y, Li JR, Lin HX, Hu L, Zhang T, Qi YJ, Gerstein MB, Guo Y, Lu ZJ. Characterization of Stress-responsive lncRNA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by Integrating Expression, Epigenetic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The Plant Journal. 2014, 80:848–861.

 

Gerstein MB, Rozowsky J, Yan KK,  …,  Lu ZJ,  …, Gingeras T, Waterston 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criptome across Distant Species. Nature. 2014, 512:445-448.

 

Lu ZJ, Yip KY, Wang G, Shou C, Hillier LW, et al. Predicting and characterizing non-coding RNA in C. elegans by integrating conservation,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d array data. Genome Research. 2011, 21: 276-2857. (*contributed equally) [modENCODE special issue – Cover Story]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89217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48

刘铮

 

 

刘铮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评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7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士学位

1989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硕士学位

1993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学位

1993-1994年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生命理工部进修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内容包括蛋白质构象调控及其在生物反应和分离过程中的应用、纳米酶制剂技术及其在工业生物催化中、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等。发表刊物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余篇,译著2部,国际学术专著章节3章,授权发明专利12项。培养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1名。

 

担任职务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会委员

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过程工程学报》、《化学通报》编委。

 

所获荣誉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代表论文

Lyu FJ, Zhang YF, Zare RN, Ge J*, and Liu Z*. One-Pot Synthesis of Protein-Embedd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with Enhanced Biological Activities. Nano Letters. 2014, 14: 5761-5765.

Zhang YF, Lyu FJ, Ge J* and Liu Z*. Ink-jet printing an optimal multi-enzyme system. Chem Commun. 2014, 50: 12919-12922.

Li ZX, Zhang YF, Su YC, Ouyang PK, Ge J* and Liu Z*. Spatial co-localization of multi-enzymes by inorganic nanocrystal–protein complexes. Chem Commun. 2014, 50: 12465-12468.

Kong X, Qi SS, Lu DN* and Liu Z*. Surface tension effects on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a DPPC bilayer with and without protein: 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4, 16: 8434-8440.

Kong X, Li ZX, Lu DN*, Liu Z* and Wu JZ. Multiscale simulation of surfactant–aquaporin complex formation and water permeability. RSC Advances. 2014, 4:37592–37599.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79876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41

刘磊

 

 

 

刘磊 

清华大学   化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9年         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

2004年        获Columbia University博士学位

2004 – 2007年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博士后研究

2007-至今     清华大学任教

研究方向

  1. 蛋白质的化学合成与生物医学应用
  2. 金属簇催化剂与有机分子催化转化

 

担任职务

 

国际学术期刊《Organic Biomolecular Chemistry》副主编

 

代表论文

 

Zheng JS, Yu M, Qi YK, Tang S, Shen F, Wang ZP, Xiao L, Zhang L, Tian CL*; Liu L*. J. Am. Chem. Soc. 2014, 136: 3695-3704.

Zheng JS, Tang S, Qi YK, Wang ZP, Liu L*. Nature Protocols. 2013, 8:2483-2495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80027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25

刘德华

 

 

 

刘德华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所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6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学士学位

1991年

获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1991-1993年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改名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93-1997年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改名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4-1995年

美国普渡大学可再生资源工程实验室访问学者 

1997-1999年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改名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999-至今

清华大学化工系应化所教授、所长 

2010-至今

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再生资源利用、生物能源工程、发酵工程与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在这些领域,迄今已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申请专利57项,其中已有49项获得授权。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攻关、“863”、“973”、“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等多个纵向项目;并与国内外的多个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究。同时,与欧洲、美国、巴西、日本的众多国际同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合作。2010年,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合作成立“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多项项目合作。

 

担任职务

 

 

清华大学化工系应化所教授、所长 

 

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生物能源会议,主席,已办7届

《Biofue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学报》,《过程工程学报》,《高校化工学报》《生物产业技术》编委。

 

所获荣誉

 

2011年,生物工程学报优秀特邀编辑奖,《生物工程学报》
2010年,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10年,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清华大学
2007年,生物柴油和1,3-丙二醇耦合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06年,生物法耦合生产生物柴油和1,3-丙二醇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
2002年,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清华大学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2128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15

李艳梅

 

 

 

李艳梅 

清华大学   化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7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

1989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

1992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

1992.7-1993.12   清华大学化学系讲师

1993.12-1998.8   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96.10-1997.10  德国卡尔斯大学有机化学所博士后

1999.4至今      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导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生物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的研究。研究重点是翻译后修饰多肽和蛋白质的合成,翻译后修饰对多肽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多肽、蛋白质非正常聚集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针对相关重大疾病治疗的新型活性分子的设计、合成与评价。作为通讯联系人,近年来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J. Bio. Chem., Chem. Biol.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一百余篇。教材1本,译著3本。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和主旨报告30余次。

 

担任职务

 

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现任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现任以下国际国内学术期刊Organic Letters, Frontiers in Chemical Biology, Journal of Peptide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ptide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编委。

 

所获荣誉

 

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提名奖。

 

代表论文

 

Huang ZH, Shi L, Ma JW, Sun ZY, Cai H, Chen YX, Zhao YF, Li YM. A totally synthetic, self-assembling, adjuvant-free, MUC1 glycopeptide vaccine for cancer therapy. J. Am. Chem. Soc. 2012, 134: 8730-8734.

 

Cai H, Sun ZY, Chen MS, Zhao YF, Kunz H, Li YM. Synthetic Multivalent Glycopeptide-Lipopeptide Antitumor Vaccines: Impact of the Cluster Effect on the Killing of Tumor Cells.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1699-1703.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4258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2:56

李梢

 

 

 

李梢

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5年            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学士学位

1998年            获皖南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

2001年            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2001.9-2009.11    清华大学 博士后、讲师、副研究员

2009至今           清华大学 教授

 

研究方向

 

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致力于建立网络药理学理论与方法,并用于炎症

和肿瘤等疾病、中医药的研究。

 

担任职务

 

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 生物信息学研究部副主任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中医药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会长

中国药理学会 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生物标志物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所获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

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等奖励。

 

代表论文

 

1. Zhang P, Yang M, Zhang Y, Xiao S, Lai X, Tan A, Du S, Li S*. Dissecting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network underlying gastric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early gastric cancer. Cell Reports 2019; 27:1934-1947

2. Guo Y, Bao C, Ma D, Cao Y, Li Y, Xie Z*, Li S*. Network-based combinatorial CRISPR-Cas9 screens identify synergistic modules in human cells. ACS Synthetic Biology 2019;8:482−490 (Cover)

3. Guo Y, Nie Q, MacLean A, Li Y, Lei J*, Li S*. Multiscale modeling of inflammation-induced tumorigenesis reveals competing oncogenic and oncoprotective roles for inflammation. Cancer Research 2017;77(22):6429-6441

4. Zu S, Chen T, Li S*. Global optimization-based inference of chemogenomic features from drug-target interactions. Bioinformatics 2015;31(15):2523-2529

5. Liang X, Li H, Li S*. A novel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analyse traditional herbal formulae: the Liu-wei-di-huang Pill as a case study. Molecular BioSystems 2014,10(5):1014-1022 (Cover)

6. Zhao S, Li S*. A co-module approach for elucidating drug-disease associations and revealing their molecular basis. Bioinformatics 2012;28(7):955-961

7. Li S*, Zhang B, Zhang NB. Network target for screening synergistic drug combinations with applica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MC Systems Biology 2011;5(S1):S10

8. Wu X, Jiang R, Zhang MQ, Li S*. Network-based global inference of human disease genes.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2008;4:189

9. Li S*, Zhang Z, Wu L, Zhang X, Li Y, Wang Y. Understanding ZHE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ntext of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IET Systems Biology 2007;1(1):51-60

10. Li S*, Wu LJ, Zhang ZQ. Constructing biological networks through combined literature mining and microarray analysis: a LMMA approach. Bioinformatics 2006;22:2143-2150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7035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个人主页http://bioinfo.au.tsinghua.edu.cn/member/lishao/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2:49

董家鸿

 

 

 

董家鸿

清华大学   长庚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2年       获徐州医学院学士学位

1993年       获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

1993年       第三军医大学将西南医院肝胆外科工作

1994年       晋升为副主任医师,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1996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

2006年       调入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

2007年12月  晋升为专业技术三级

2013年       晋升为专业技术二级

2014年       起担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研究方向

 

肝胆外科手术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肝脏移植

担任职务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

美国外科学会荣誉会士、欧洲外科协会荣誉会士、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国际消化外科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国家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主任委员、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总编辑。

 

所获荣誉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

 

代表论文

 

Lai YH, Duan WD, Yu Q, Ye S, Xiao NJ, Zhang DX, Huang ZQ, Yang ZY and Dong JH. Outcomes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end-stage biliary disease: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 21:6296-303.

 

Dong JH, Ye S, Duan WD, Ji WB and Liang YR. Feasibility of liver graft procurement with donor gallbladder preservation 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Hepatol Int. 2015 May 15 [Epub ahead of print].

 

Huang X, Liang B, Zhao XQ, Zhang FB, Wang XT and Dong JH.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methods on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Medicine. 2015, 94:e723.

 

Li HL, Ji WB, Zhao R, Duan WD, Chen YW, Wang XQ, Yu Q, Luo Y and Dong JH. Poor prognosi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pre-transplantatio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 21:3599-606.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长庚医院

北京100084,中国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2:47

邓海腾

 

 

 

邓海腾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5年        获武汉大学大学学士学位

1996年        获宾州州立大学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博士学位

1996-1999年   加拿大阿尔伯达(Alberta)大学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做博士后研究

2000.1-2001.12  讲师, 发育生物学系, 爱因斯坦医学院

2001.12-2003.7  助理教授, 医学系, 爱因斯坦医学院

2003.8-2003.12  助理教授, 内布拉斯加大学

2004.1-2009.7   研究助理教授, 洛克菲勒大学

2009.9-2011.2   研究副教授和蛋白质组中心主任,洛克菲勒大学

2008.9至今    客座研究员, 纽约大学

2011.3至今    客座教授, 洛克菲勒大学

2011.3至今    清华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

构建调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蛋白质稳态调控网络;鉴定新的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肿瘤标志物;研究肿瘤抗药机制;发现延缓和逆转衰老的新方法和靶点。

 

代表论文

 

Feng S, Zhang L, Adilijiang G, Liu GY, Deng HT. Substrate Profiling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with Engineered Enzymes and Matched Glutathione Analogues.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14, 53:7149-53.

 

Jin LX, Zheng ZG, Jiang XY, Huo Y, Deng HY, Chen YL, Lian QQ, Ge RS, Deng HT. Down-regulation of Rab 5C-dependent Endocytosis and Glycolysis in Cisplatin-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 2014, 13:3138-51.

 

Hu YD, Wang HL, Xu RH, Wang QT, Deng HT. NAD-Mediated Protein Expressio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Responses to Oxidative Stres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4 ,13:786-95.

 

Zhang NW, Malamad D, Deng H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Salivary Proteins in HIV-1 Seropositive Individuals.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3, 774:61-6.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010-62789415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第13页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