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User

Super User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41

刘磊

 

 

 

刘磊 

清华大学   化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9年         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

2004年        获Columbia University博士学位

2004 – 2007年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博士后研究

2007-至今     清华大学任教

研究方向

  1. 蛋白质的化学合成与生物医学应用
  2. 金属簇催化剂与有机分子催化转化

 

担任职务

 

国际学术期刊《Organic Biomolecular Chemistry》副主编

 

代表论文

 

Zheng JS, Yu M, Qi YK, Tang S, Shen F, Wang ZP, Xiao L, Zhang L, Tian CL*; Liu L*. J. Am. Chem. Soc. 2014, 136: 3695-3704.

Zheng JS, Tang S, Qi YK, Wang ZP, Liu L*. Nature Protocols. 2013, 8:2483-2495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80027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25

刘德华

 

 

 

刘德华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所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6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学士学位

1991年

获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1991-1993年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改名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93-1997年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改名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4-1995年

美国普渡大学可再生资源工程实验室访问学者 

1997-1999年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改名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999-至今

清华大学化工系应化所教授、所长 

2010-至今

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再生资源利用、生物能源工程、发酵工程与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在这些领域,迄今已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申请专利57项,其中已有49项获得授权。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攻关、“863”、“973”、“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等多个纵向项目;并与国内外的多个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究。同时,与欧洲、美国、巴西、日本的众多国际同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合作。2010年,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合作成立“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多项项目合作。

 

担任职务

 

 

清华大学化工系应化所教授、所长 

 

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生物能源会议,主席,已办7届

《Biofue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学报》,《过程工程学报》,《高校化工学报》《生物产业技术》编委。

 

所获荣誉

 

2011年,生物工程学报优秀特邀编辑奖,《生物工程学报》
2010年,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10年,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清华大学
2007年,生物柴油和1,3-丙二醇耦合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06年,生物法耦合生产生物柴油和1,3-丙二醇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
2002年,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清华大学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2128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22

林章凛

 

 

林章凛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0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和经济管理双学士学位
1993年        获马里兰大学生物化工硕士学位

1996年        获马里兰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1996 – 1999年  加州理工学院Frances Arnold 实验室博士后研究

研究方向

目前研究方向是合成生物学、生物制药(他汀类药物和多肽药物),在微生物耐受性、蛋白(多肽)高效制备、酶工程等方面发展了若干具原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器件、模块和方法。论文集中发表在Nature、PNAS、Biotechnology Advances、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等主流刊物,近五年发表5篇高度获取或者关注文章。一项细胞自裂解模块技术由欧洲公司销售。多次获得重要国际会议如Gordon Conference、ECI、中日韩酶工程会议特邀报告或大会报告邀请。单元技术在龙头企业、创新公司进入了产业化应用。工作受到国际和国内公司如DSM、Bayer、NovoZymes和中粮集团等的好评。关注国家产业科技创新,合著有《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章节。热心于学术公共服务,参与组织了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第一个973项目(2003),参与组建了“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2007),参与了我国合成生物学路线图规划(2011)。

 

担任职务

 

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执行主任

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教育部2011“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协同单位负责人

第18届ECI“生化工程和分子工程”(BME XVIII,2013)国际大会分会主席

农工党清华大学支部主委

 

所获荣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4403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3:15

李艳梅

 

 

 

李艳梅 

清华大学   化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7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

1989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

1992年         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

1992.7-1993.12   清华大学化学系讲师

1993.12-1998.8   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96.10-1997.10  德国卡尔斯大学有机化学所博士后

1999.4至今      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导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生物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的研究。研究重点是翻译后修饰多肽和蛋白质的合成,翻译后修饰对多肽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多肽、蛋白质非正常聚集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针对相关重大疾病治疗的新型活性分子的设计、合成与评价。作为通讯联系人,近年来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J. Bio. Chem., Chem. Biol.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一百余篇。教材1本,译著3本。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和主旨报告30余次。

 

担任职务

 

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现任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现任以下国际国内学术期刊Organic Letters, Frontiers in Chemical Biology, Journal of Peptide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ptide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编委。

 

所获荣誉

 

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提名奖。

 

代表论文

 

Huang ZH, Shi L, Ma JW, Sun ZY, Cai H, Chen YX, Zhao YF, Li YM. A totally synthetic, self-assembling, adjuvant-free, MUC1 glycopeptide vaccine for cancer therapy. J. Am. Chem. Soc. 2012, 134: 8730-8734.

 

Cai H, Sun ZY, Chen MS, Zhao YF, Kunz H, Li YM. Synthetic Multivalent Glycopeptide-Lipopeptide Antitumor Vaccines: Impact of the Cluster Effect on the Killing of Tumor Cells.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1699-1703.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4258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2:56

李梢

 

 

 

李梢

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5年            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学士学位

1998年            获皖南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

2001年            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2001.9-2009.11    清华大学 博士后、讲师、副研究员

2009至今           清华大学 教授

 

研究方向

 

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致力于建立网络药理学理论与方法,并用于炎症

和肿瘤等疾病、中医药的研究。

 

担任职务

 

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 生物信息学研究部副主任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中医药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会长

中国药理学会 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生物标志物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所获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

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等奖励。

 

代表论文

 

1. Zhang P, Yang M, Zhang Y, Xiao S, Lai X, Tan A, Du S, Li S*. Dissecting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network underlying gastric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early gastric cancer. Cell Reports 2019; 27:1934-1947

2. Guo Y, Bao C, Ma D, Cao Y, Li Y, Xie Z*, Li S*. Network-based combinatorial CRISPR-Cas9 screens identify synergistic modules in human cells. ACS Synthetic Biology 2019;8:482−490 (Cover)

3. Guo Y, Nie Q, MacLean A, Li Y, Lei J*, Li S*. Multiscale modeling of inflammation-induced tumorigenesis reveals competing oncogenic and oncoprotective roles for inflammation. Cancer Research 2017;77(22):6429-6441

4. Zu S, Chen T, Li S*. Global optimization-based inference of chemogenomic features from drug-target interactions. Bioinformatics 2015;31(15):2523-2529

5. Liang X, Li H, Li S*. A novel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analyse traditional herbal formulae: the Liu-wei-di-huang Pill as a case study. Molecular BioSystems 2014,10(5):1014-1022 (Cover)

6. Zhao S, Li S*. A co-module approach for elucidating drug-disease associations and revealing their molecular basis. Bioinformatics 2012;28(7):955-961

7. Li S*, Zhang B, Zhang NB. Network target for screening synergistic drug combinations with applica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MC Systems Biology 2011;5(S1):S10

8. Wu X, Jiang R, Zhang MQ, Li S*. Network-based global inference of human disease genes.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2008;4:189

9. Li S*, Zhang Z, Wu L, Zhang X, Li Y, Wang Y. Understanding ZHE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ntext of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IET Systems Biology 2007;1(1):51-60

10. Li S*, Wu LJ, Zhang ZQ. Constructing biological networks through combined literature mining and microarray analysis: a LMMA approach. Bioinformatics 2006;22:2143-2150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7035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个人主页http://bioinfo.au.tsinghua.edu.cn/member/lishao/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2:55

高冠军

 

 

 

高冠军

上海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2-1996     获扬州大学学士学位

2000-2005     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

2006-2010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Postdoctoral Fellow

2010-201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Research Fellow

2011-2017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PI,博导

2017.11至今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副教授,研究员,博导

 

研究方向

在果蝇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BAC克隆和基因组工程重组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与技术实践经验。近年来率先在模式生物果蝇体内上建立了CRISPR/Cas9与phiC31重组酶结合的高效genome editing(基因组修饰)系统,且广泛被国内外实验室采用。曾在Nature、PNAS、EMBO J、Genetics、G3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实验室一直致力于DNA重组、基因打靶等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且通过这些技术建立遗传动物模型,综合生化手段,探索长链非编码RNA及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因子在疾病、生殖、衰老和发育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应的分子作用机制。

 

担任职务

 

担任2015年国际果蝇大会(果蝇生物技术与资源分会)主席

 

代表论文

1.  Xiao X#, Yang L#, Pang X#, Zhang R, Zhu Y, Wang P, Gao G* & Cheng G*. A Mesh-Duox pathway regulates homeostasis in the insect gut. Nature Microbiology. 2017 Mar 1;2:17020 (共同通讯)

2.  Wen K#, Yang L#, Xiong T#, Di C ,Ma D, Wu M, Xue Z, Zhang X, Long L, Zhang J, Bi X, Dai J, Zhang Ren M, Long L, Zhang Q, Lu ZJ.& Gao G*.Critical roles of long noncoding RNAs in Drosophila spermatogenesis. Genome Research. 2016 Sep;2 (注:F1000推荐阅读)

3.  Gerstein MB, Rozowsky, Yan KK… Gao G… Waterston 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criptome across distant species. Nature. 2014 Aug 28; 512(7515):445-448.

4.  Xue Z, Wu M, Wen K, Ren M, Long L, Zhang X. & Gao G*. CRISPR/Cas9 Mediates Efficient Conditional Mutagenesis in Drosophila. G3:Genes|Genomics| Genetics. 2014 Sep 5. pii: g3.114.014159. (2014 highlight in GSA)

5.  Xue Z, Ren M, Wu M, Dai J, Rong YS. & Gao G*. Efficient gene knock-out and knock-in with transgenic Cas9 in Drosophila. G3:Genes|Genomics| Genetics. 2014 Mar 21; 4(5):925-9. (2014 highlight in GSA)

6.  Wei W, Xin H, Roy B, Dai J, Miao Y* & Gao G*. Heritable genome editing with CRISPR/Cas9 in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PLoS One. 2014 Jul 11; 9(7):e101210.

7.  Yu Z#, Ren M#, Wang Z, Zhang B, Rong YS, Jiao R* & Gao G*. Highly efficient genome modifications mediated by CRISPR/Cas9 in Drosophila. Genetics. 2013 Sep; 195(1):289-91. (2013 highlight in GSA,引用>200)

8.  Gao, G. J., Chen, Y., Wesolowska, N. & Rong, YK*. A paternal imprint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elomere identity in Drosophila. PNAS. 2011 Mar 22; 108(12):4932-7.

9.  Gao, G. J.,Walse J., Michelle, B., Patrizia, M., Natalia, W., Chen, J. & Rong, YK*. HipHop interacts with HOAP and HP1 to protect Drosophila telomeres in a sequence-independent manner. EMBO J. 2010, Feb 17; 29(4):819-29.

10.Gao, G. J#., Bi, X#., Chen, J., Srikanta, D. & Rong, YK*. Mre11-Rad50-Nbs complex is required to cap telomeres during Drosophila embryogenesis. PNAS. 2009, Jun 30; 106(26):10728-33.

11.Gao, G. J., Conor, M., Chen, J. & Rong, YK*. A powerful method combining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nd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for targeted mutagenesis in Drosophila. PNAS.2008, Sep 16; 105(37):13999-4004.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72955

Email: gaogj@@shanghaitech.edu.cn

个人主页:http://slst.shanghaitech.edu.cn/2017/1124/c302a5105/page.htm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2:51

傅肃能

 

 

傅肃能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联合生命中心,清华大学教育部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8年      获复旦大学学士学位

2004年      获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学位

2004-2013年 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任助理研究院

2013年至今  清华大学任教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细胞应激和糖尿病的分子机理和转化医学研究。目前主要运用系统与合成生物学手段构建新型细胞和人源化小鼠疾病模型研究肥胖与代谢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新型诊治手段研究。获得NIH Roadmap Fellowship 和Naomi Berry Award Fellowship。在Nature、Sci Transl Med、Nature Cell Biology、PLoS Genetics和Cell Metabolism等国际生命科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诸多学术论文。

主要工作成果在于通过整合多种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及遗传学手段,从全局的角度探索肥胖与内质网应激、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系统性地揭示了肥胖条件下由于脂肪合成增加而导致内质网应激并进一步推升糖脂合成的恶性循环分子机制。首次通过脂质组学阐明了肥胖条件下内质网磷脂膜成分改变而抑制钙离子泵Serca2b的活性导致内质网应激和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理(Nature);通过翻译组学发现肥胖小鼠肝脏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总体减少并进一步特异性地抑制胆汁代谢与线粒体ATP合成相关蛋白的合成(PLoS Genetics);发现肥胖条件下细胞质钙离子上调激活Calpain 2从而抑制细胞自噬导致更多的内质网应激和脂肪积累(Cell Metabolism);建立了高通量的内质网功能筛选平台并获得了具有调控内质网和线粒体功能、降低肥胖小鼠血糖的小分子(Sci Transl Med.);提出了代谢环路学说很好地整合了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的多种机理(Cell Metabolism)。

 

所获荣誉

 

2014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代表论文

 

Fu S, Yalcin A, Lee GY, Li P, Fan J, Arruda AP, Pers BM, Yilmaz M, Eguchi K, Hotamisligil GS. Phenotypic assays identify azoramide as a small-molecule modulator of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with antidiabetic activity. Sci Transl Med. 2015, 7:292-98.

Fu S, Fan J, Blanco J, Gimenez-Cassina A, DanialNN, Watkins SM, HotamisligilGS. Polysome profiling in liver identifies dynamic regulation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translatome by obesity and fasting. PLoS Genet. 2012, 8:e1002902.  

Fu S, Watkins SM, Hotamisligil GS. The role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 hepatic lipid homeostasis and stress signaling. Cell Metab. 2012, 15:623-34.  

Fu S, Yang L, Li P, Hofmann O, Dicker L, Hide W, Lin X, Watkins SM, Ivanov AR, Hotamisligil GS. Aberrant lipid metabolism disrupts calcium homeostasis causing liver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obesity. Nature. 2011, 473:528-31.  

Yang L, Li P, Fu S, Calay ES, Hotamisligil GS. Defective hepatic autophagy in obesity promotes ER stress and causes insulin resistance. Cell Metab. 2010, 11:467-78.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010-62786201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2:49

董家鸿

 

 

 

董家鸿

清华大学   长庚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2年       获徐州医学院学士学位

1993年       获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

1993年       第三军医大学将西南医院肝胆外科工作

1994年       晋升为副主任医师,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1996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

2006年       调入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

2007年12月  晋升为专业技术三级

2013年       晋升为专业技术二级

2014年       起担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研究方向

 

肝胆外科手术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肝脏移植

担任职务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

美国外科学会荣誉会士、欧洲外科协会荣誉会士、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国际消化外科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国家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主任委员、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总编辑。

 

所获荣誉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

 

代表论文

 

Lai YH, Duan WD, Yu Q, Ye S, Xiao NJ, Zhang DX, Huang ZQ, Yang ZY and Dong JH. Outcomes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end-stage biliary disease: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 21:6296-303.

 

Dong JH, Ye S, Duan WD, Ji WB and Liang YR. Feasibility of liver graft procurement with donor gallbladder preservation 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Hepatol Int. 2015 May 15 [Epub ahead of print].

 

Huang X, Liang B, Zhao XQ, Zhang FB, Wang XT and Dong JH.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methods on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Medicine. 2015, 94:e723.

 

Li HL, Ji WB, Zhao R, Duan WD, Chen YW, Wang XQ, Yu Q, Luo Y and Dong JH. Poor prognosi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pre-transplantatio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 21:3599-606.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长庚医院

北京100084,中国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2:47

邓海腾

 

 

 

邓海腾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5年        获武汉大学大学学士学位

1996年        获宾州州立大学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博士学位

1996-1999年   加拿大阿尔伯达(Alberta)大学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做博士后研究

2000.1-2001.12  讲师, 发育生物学系, 爱因斯坦医学院

2001.12-2003.7  助理教授, 医学系, 爱因斯坦医学院

2003.8-2003.12  助理教授, 内布拉斯加大学

2004.1-2009.7   研究助理教授, 洛克菲勒大学

2009.9-2011.2   研究副教授和蛋白质组中心主任,洛克菲勒大学

2008.9至今    客座研究员, 纽约大学

2011.3至今    客座教授, 洛克菲勒大学

2011.3至今    清华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

构建调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蛋白质稳态调控网络;鉴定新的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肿瘤标志物;研究肿瘤抗药机制;发现延缓和逆转衰老的新方法和靶点。

 

代表论文

 

Feng S, Zhang L, Adilijiang G, Liu GY, Deng HT. Substrate Profiling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with Engineered Enzymes and Matched Glutathione Analogues.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14, 53:7149-53.

 

Jin LX, Zheng ZG, Jiang XY, Huo Y, Deng HY, Chen YL, Lian QQ, Ge RS, Deng HT. Down-regulation of Rab 5C-dependent Endocytosis and Glycolysis in Cisplatin-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 2014, 13:3138-51.

 

Hu YD, Wang HL, Xu RH, Wang QT, Deng HT. NAD-Mediated Protein Expressio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Responses to Oxidative Stres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4 ,13:786-95.

 

Zhang NW, Malamad D, Deng H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Salivary Proteins in HIV-1 Seropositive Individuals.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3, 774:61-6.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010-62789415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四, 22 10月 2015 12:38

戴俊彪

 

 

 

戴俊彪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7年        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

    2006年        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博士学位

2006至2011年  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做博士后研究

2011年2017年    清华大学研究员

  2018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以酿酒酵母为模式系统的合成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的研究: 1)通过YeastFAB,系统

的构建近2万个标准化生物元件,从基因组水平对酵母系统中的各个元件进行功能解析,并

利用这些标准化元件实现外源代谢途径的快速构建及组合优化。目前正在进行自动化生物元

件组装系统的开发及在代谢工程中的应用。2) 开发合成生物学相关技术,多层次进行全基

因组系统编辑。化学合成及组装了酿酒酵母第12号染色体,分析并测试了带有合成染色体

酵母在进化及物种进化等方面的应用。目前正在进行其他基因组的设计、合成以及在环境、

能源和健康方面的应用。

 

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共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其中2008年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论文被选

作封面文章。获得授权专利3项,7个公开专利。

所获荣誉

 

2006年获得爱荷华州立大学优秀研究奖(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2011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颁发的Albert Lehninger研究奖。

 

代表论文

 

Guo YK, Dong JK, Zhou T, Auxillos J, Li TY, Zhang WM, Wang LH, Shen Y, Luo YS, Zheng YJ, Lin JW, Chen GQ, Wu QY, Cai YZ* and Dai JB*, YeastFab: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 biological parts for metabolic engineering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Nucleic Acids Res. 2015, 43(13):e88. (*Co-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HS, Li J, Hou S, Wang GC, Jiang MJ, Sun CH, Hu XB, Zhuang FF, Dai ZF, Dai JB* and Xi JZ*, Engineered TAL Effector modulators for the large-scale gain-of-function screening. Nucleic Acids Res. 2014, 42(14): e114 (*Co-corresponding author)

 

Dai JB*, Hyland EM*,. Yuan DS, Huang HL, Bader JS and Boeke JD. Probing Nucleosome Function: A Highly Versatile Library of Synthetic Histone H3 and H4 Mutants. Cell. 2008, 134: 1066-1078 (Featured cover story *equal contribution)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馆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010-62796190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个人主页:http://sourcedb.siat.cas.cn/zw/zjrc/yjy1/201706/t20170622_4816594.html

第11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