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User

Super User

星期三, 04 11月 2015 06:30

流式细胞分析仪 BD Fortessa

服务信息仪器技术参数:

  1. 4根激光器:488nm633nm405nm、561nm
  2. 荧光检测灵敏度:<80MESF (FITC)30MESF (PE)
  3. 分析速度:40,000个细胞/
  4. 配备HST模块,可实现96孔板自动加样分析。Fortessa
星期三, 04 11月 2015 06:30

Agilent 2100 生物分析仪

基本配置:

     1.芯片注胶平台;

     2.芯片涡旋振荡仪;

     3.计算机服器;

     4.生物分析仪;

特点:

      快速简便的操作加样,芯片准备不到5分钟;

      即用型分析软件和预装试剂盒;

      样品用量低至微升级;

      自动化启动芯片分析,预先确定的分析方法

      30分钟内得到数字化数据,数据解析无主观因素;

      多样的数据显示选项,如凝胶图像,电泳图谱和表格

      采用内标计算结果,可自动分析多达12个样品

      利用RIN算法进行质量控制,更高的分析准确度和精确度

      最大限度的减少与有害物质的接触;

星期三, 04 11月 2015 06:17

Miseq测序仪

仪器功能、特点及应用:

    数据读长取序列,读长不低于200个碱基;

    可以在8小内完成品制序和数据分析,用于快速定;

    样品用量:DNA本需<10ng;品制可在2小内自完成;

    可精确取≥12个的连续单个重复碱基(如AAAAAAAAAAAAAAA);

    不同品并行性:提供定成熟的96个品的index混合接

    可同时进行96个品的384重PCR物的序;增可以自行;

    扩增、序和数据分析服器在同一台器上完成;

    提供简单优化的生物信息学支持件:如新物种拼接,小RNA分析,增子分析。

 

 

星期一, 26 10月 2015 15:58

张翀

 

 

 

张翀 

清华大学   博士

副研究员

 

教育经历

 

博士,化学工程,清华大学,2008

本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清华大学,2002

 

学术工作经历

 

2008-今:生物化工,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

2011-今:副教授;2010-2011. 讲师;2008-2010. 博士后

 

研究方向

 

从事生物化工领域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的研究工作,利用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手段,设计和构建具有新功能的生物元器件(小分子生物传感器、微生物自进化模块、大规模基因组关联位点搜寻工具等),开发高效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并应用于精细化学品、大宗化学品、天然产物等产品的工业生物催化。在Metabolic Engineering,Microbial Cell Factories,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等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引用近500次,h因子15。担任十余种国内外期刊审稿人。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等6项。2004年获得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优秀论文奖,2007年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2008年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等奖励。

 

研究兴趣 

 

  • 面向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和大宗化学品生产的微生物细胞工厂;
  • 甲醇生物炼制及高值化加工;
  • 关键技术研发:高通量筛选技术(小分子生物传感器、超高通量微液滴筛选);基因组进化技术(基于合成生物学回路的适应性进化、体内连续进化、基于CRISPR/Cas的功能基因组学);基于高通量技术的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GPA);创新设备研发(面向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设备化)

 

荣誉和奖励

 

  • 融合肝素酶及肝素酶生产低分子量肝素工艺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国际先进,排名第2)(2011
  •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 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排名第7
  • 林岛学者 (中德科学中心, 2006)
  • 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最佳论文

 

代表性论文

 

Fang, M., Wang, T., Zhang, C.*, Bai, J., Zheng, X., Zhao, X., … Xing, X.-H. (2015). Intermediate-sensor assisted push-pull strate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eterologous deoxyviolacein produc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Metabolic Engineering, 33, 41–51. doi:10.1016/j.ymben.2015.10.006 (*corresponding)

Zhu, W.-L., Cui, J.-Y., Cui, L.-Y., Liang, W.-F., Yang, S., Zhang, C.*, & Xing, X.-H. (2015). Bioconversion of methanol to value-added mevalonate by engineered Methylobacterium extorquens AM1 containing an optimized mevalonate pathway.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doi:10.1007/s00253-015-7078-z(*corresponding)

Li, G., Zhang, C.*, & Xing, X.-H. (2016). A kinetic model for analysis of physical tunnels in sequentially acting enzymes with direct proximity channeling.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105, 242–248. doi:10.1016/j.bej.2015.09.020 (*corresponding)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北京100084,中国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一, 26 10月 2015 15:57

王栋

 

 

 

王栋 

清华大学   医学院

研究员

 

教育经历

2003年          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系(现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

2004年          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9年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项目科学家

2012年          全职回国,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肿瘤与基因组学。主要是利用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和化学遗传学等手段,来探讨肿瘤发生发展中所发生的转录重编程(Transcriptional Reprogramming)的分子机制,并结合大规模药物发现新技术来进行肿瘤干预研究。目前实验室主要有如下研究方向:(1)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理;(2)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及作用机理研究;(3)肿瘤细胞转录重编程分子机制。已经在Nature、Nature Structure & Molecular Biology、PNAS等刊物上发表SCI科研论文19篇,在中国和美国获得授权专利3项。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医学院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8728,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一, 26 10月 2015 15:56

Robert Edward

 

 

 

Robert Edward Hogan 

清华大学   长庚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9年          获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1989-1994年     于克利夫兰城市总医院内科住院医1年,凯斯西储大学神经内科住院

医师3年(含1年住院总),皇家墨尔本医院神经内科着重研究癫痫

2年

1995-1996年     任圣路易斯大学神经内科大中西部地区癫痫病治疗中心主治医师(Instructor and Director)

1996-2003年     受聘为助理教授、主任

2003-2006年     受聘为副教授、主任

2006年         担任圣路易斯大学神经内科临床副教授,同年受聘为圣路易斯华盛顿

大学神经内科成人癫痫中心副教授、主任,

2014年         聘为教授,并聘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研究方向

重点研究成人癫痫及临床电生理、 3D核磁共振技术在评估癫痫患者海马结构及癫痫定位的应用、SPECT联合MRI进行癫痫病灶定位及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等。参与主持重大研究课题6项;在Epilepsia、Neurology、Annals of Neurology、 Archive of Neur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担任第一作者论文49篇。

 

担任职务

 

美国癫痫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前年度委员会主席;美国神经病学学会会员;美国神经病学协会会员;美国圣路易地区癫痫基金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000-2003年任圣路易地区癫痫基金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伊利诺西南癫痫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利益冲突委员会成员。

星期一, 26 10月 2015 15:54

陆荫英

 

 

 

陆荫英 

解放军第302医院 

主任

 

教育经历

1995年          获贵州医科大学学士学位

2003年          获解放军医学院博士学位

2012-2013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访问学者研究

2008年         被聘为解放军第302医院副主任医师

2010年          任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5年          任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肝纤维化及肝脏肿瘤”的研究。主持军队“十二五”科研重点项目“肝细胞癌靶向优化治疗新技术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子课题:“肝细胞癌新型治疗靶点筛选及分子分型系统的建立”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技基金“Numn PRRL剪切异构体在肝细胞癌复发转移中的作用研究”、“Fyn在肝星状细胞介导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肝癌样本库建设)、国家“十二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课题(中医药逆转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纤维化临床效果的评价研究)等课题研究。至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4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8篇),副主编专著一部。

 

所获荣誉

2011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机制的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2011获国家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基础及临床研究;2011年获意大利第16届世界冷冻医学大会:肿瘤冷冻治疗杰出贡献奖。

联系方式

解放军第302医院

北京100084,中国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一, 26 10月 2015 15:52

梁琼麟

 

 

 

梁琼麟 

清华大学   化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工作履历

2005.08–2015.12

清华大学化学系

讲师,副教授

2016.01–2020.12

清华大学化学系

长聘副教授

2020.12–至今

清华大学化学系

长聘教授

2013.01–至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清华大学)

主任

2019.01–至今

清华大学中药研究院

副院长

2015.04–至今

清华大学化学系

党委书记

学术兼职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分会  

秘书长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副理事长兼青委会理事长

《药物分析杂志》、《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分析试验室》、《分析仪器》

编委

研究领域

药物分析,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现代化

研究概况

以微流控芯片及其与质谱、光谱联用分析技术为基础,发展生命分析与药物分析新方法,开发生物医用新材料新器件,发明器官类器官芯片新模型,致力于服务国家药品质量与安全、新药创制以及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近年来重点聚焦于器官类器官芯片、单细胞亚细胞分析及基于质谱的多组学分析等。曾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第一个微流控芯片药物研发关键技术项目,在器官芯片核心关键技术及血管、肝、肾、肠等器官芯片模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6-2020年间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6项(授权8项),以通讯作者在Nat. Protoc., Adv. Mater., Anal. Chem., Lab Chip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9篇(14篇IF>10)。工作以来累计发表SCI论文180余篇,Web of Science引用5000余次,发明专利3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制药企业、临床医院得到广泛应用,曾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成果奖励

2018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2/10)

201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10)

2015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15)

201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10)

2013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6/10)

2012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10)

200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7/10)

学术论文Selected Recent Publications

  1. Xie RX, Liang Z, Ai YJ, Zheng WC, Xiong JL, Xu PD, Liu YP, Ding MY, Gao JY, Wang Jiaping, and Liang QL*. Composable microfluidic spinning platforms for facile production of biomimetic perfusable hydrogel microtubes. Nature Protocols 2020, 15, doi.org/10.1038/s41596-020-00442-9
  2. Xie RX, Korolj A, Liu C, Song X, Lu R, Zhang BY, Ramachandran A, Liang QL*, Radisic M*. h-FIBER: Microfluidic topographical hollow fiber for studies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barrier. ACS Central Science 2020, 6, 903-912, doi.org/10.1021/acscentsci.9b01097
  3. Xie RX, Zheng WC, Guan LD, Ai YJ, Liang QL*. Engineering of Hydrogel Materials with Perfusable Microchannels for Building Vascularized Tissues. Small 2020, 16(15), 1902838.
  4. Ai YJ, Xie RX, Xiong JL, Liang QL*. Microfluidics for Biosynthesizing: from Droplets and Vesicles to Artificial Cells. Small2020, 16(9),1903940.
  5. Xiong Jl, Xie RX, Wang Y, Wang CL, Ai YJ, Zheng WC, Ding MY, Gao JY, Wang JP, and Liang QL*. Nitrite-Responsive Hydrogel: Smart Drug Release Depending on the Severity of the Nitric Oxide-Related Disease. ACS Appl. Mater. Inter. 2020,12, 51185
  6. Li JF, Liu L, Ai YJ, Liu Y, Sun HB*, Liang QL*. Self-Polymerized Dopamine-Decorated Au NPs and Coordinated with Fe-MOF as a Dual Binding Sites and Dual Signal-Amplifying Electrochemical Apta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CE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20,12(5), 5500-5510
  7. Ai YJ, Hu ZN, Liu L, Zhou JJ, Long Y, Li JF, Ding MY, Sun HB*, Liang QL*. Magnetically Hollow Pt Nanocages with Ultrathin Walls as a Highly Integrated Nanoreactor for Catalytic Transfer Hydrogenation Reaction. Advanced Science2019, 6 (7), 1802132.
  8. Wang Y, Shao ZX, Zheng WC, Xie YY, Luo GA, Ding MY, Liang QL*. A 3D construct of the intestinal canal with wrinkle morphology on a centrifugation configuring microfluidic chip. Biofabrication2019, 11 (4), 045001.
  9. Ai YJ, Zhang F, Wang CL, Xie RX, Liang QL*. Recent progress in lab-on-a-chip for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and pharmacological/toxicological test. 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2019, 117, 215-230.
  10. Xie RX, Xu PD, Liu YP, Li LL, Luo GA, Ding MY and Liang QL*. Necklace-Like Microfibers with Variable Knots and Perfusable Channels Fabricated by an Oil-Free Microfluidic Spinning Process. Advanced Materials, 2018, 30, 1705082.
  11. Zhang F, Xiong LG, Ai YJ, Liang Z and Liang QL*. Stretchable Multi-responsive Hydrogel with Actuatable, Shape memory and Self-healing Properties. Advanced Science, 2018, 5, 1800450.
  12. Li LL, Li YQ, Shao ZX, Luo GA, Ding MY and Liang QL*. Simultaneous Assay of Oxygen-Dependent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of Anticancer Drugs on an Integrated Microchip.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90(20), 11899-11907.
  13. Ma LD, Wang YT, Wang JR, Wu JL, Meng XS, Hu P, Mu X, Liang QL* and Luo GA*.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 Liver-on-a-chip Platform for Convenient, Highly Efficient, and Safe in Situ Perfusion Culture of 3D Hepatic Spheroids. Lab on a Chip, 2018, 18, 2547 -2562.
  14. Yang SH, Zhang FF, Liang QL* and Wang ZH*. A 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Based Ratiometric Signal Amplification Apta sensor for MUC1 Detection.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8, 120, 85-92.
  15. Yang SH, Zhang FF, Wang ZH* and Liang QL*. A Graphene Oxide-based Label-free Electrochemical Apta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Alpha-fetoprotein.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8, 112, 186-192.
  16. Ai YJ, He MQ, Zhang F, Long Y, Li YZ, Han Q, Ding MY, Sun HB* and Liang QL*. Metallo-supramolecular Polymer Engineered Porous Carbon Framework Encapsulated Stable Ultra-small Nanoparticles: a General Approach to Construct Highly Dispersed Catalyst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8, 6, 16680-16689.
  17. Long Y, Han Q, Yang ZQ, Ai YJ, Sun SA, Wang Y, Liang QL* and Ding MY*. A Novel Solvent-free Strategy for the Synthesis of Bismuth Oxyhalid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8, 6, 13005-13011.
  18. Xu PD, Xie RX, Liu YP, Li LL, Luo GA, Ding MY and Liang QL*. Bioinspired Microfibers with Embedded Perfusable Helical Channels. Advanced Materials, 2017, 29, 1701664.
  19. Zhou BJ, Li YZ, Niu GL, Lan MH, Jia QY, Liang QL*. Near-Infrared Organic Dye-Based Nanoagent for the Photothermal Therapy of Cancer.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29899-29905.
  20. Li LL, Wang WX, Ding MY, Luo GA and Liang QL*. Single-Cell-Arrayed Agarose Chip for in Situ Analysis of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of DNA Cross-Linking Agent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6734-6742.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100084,中国

Tel. 86-10-62772263

Fax. 86-10-62772263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一, 26 10月 2015 15:50

江瑞

 

 

 

江瑞 

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

副教授

 

教育经历

1997年          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学位

2002年          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学位

2002-2007年     分别在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7-至今        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工作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代表论文

 

Chen Y, Jiang T, Jiang R. Uncover disease genes by maximizing information flow in the phenome-interactome network. Bioinformatics. 2011, 27:i167-i176.

Zhang WS, Chen Y, Sun FZ, Jiang R. DomainRBF: a Bayesian regression approach to the prioritization of candidate domains for complex diseases. BMC Systems Biology. 2011, 5:55.

Feng JX, Jiang R, Jiang T. A max-flow based approach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using protein interaction and microarray data.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2011, 8: 621-634,

Zhang WS, Sun FZ, Jiang R. Integrating multipl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to prioritize disease genes: A Bayesian regression approach. BMC Bioinformatics. 2011, 12(Supp 1):S11.

Hao XL, Jiang R, Chen T. Clustering 16S rRNA for OTU prediction: A method of unsupervised Bayesian clustering. Bioinformatics. 2011, 27: 611-618.

Bao SY, Jiang R, Kwan WK, Wang BB, Ma X. Song YQ. Evaluation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software in mapping and assembly.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1, 56:406-414.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95578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一, 26 10月 2015 15:47

蒋国强

 

 

 

蒋国强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

副教授

 

教育经历

2001年          获清华大学获得化学与工艺学士学位

2005年          获得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2005-2007年     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进行博士后学习

2008年          任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为:1)药物输送系统和生物材料:主要包括聚合物分散系统的控释理论和技术,温敏凝胶原位植入药物控释系统,细胞靶向载药纳米粒及细胞摄取过程动力学,以及以上给药系统的骨架材料。近年来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提出了微粒结构与释药动力学、细胞摄取动力学的作用机制;开发了微粒-智能凝胶复合注射式长效植入剂,受体介导肝癌细胞靶向纳米粒等新型释药技术。2)多相反应器及其在生化反应中的应用。主要开发基于多级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厌氧-好氧耦合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光反应器大规模能源微藻培养技术。基于多级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开发了一系列针对含有难降解有机物的石化和炼油工业污水的高效生物降解技术,并在工业应用中不断取得成功。近年来承担了多项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企业合作研究课题。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北京100084,中国

电话:+86-10-62782824

Email: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第8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