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User

Super User

星期二, 04 3月 2025 08:53

熊卓

 

 

熊卓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

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工作经历

1994-1998,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 学士

1998-2003,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硕士、博士

2001-2002,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 研究实习员

2002-2005,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 讲师

2003-2005, 清华大学, 博士后

2005-2010,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 副教授

2010,   经清华大学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审定,晋升教授

2010-2012,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金融街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

2012-2020,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 书记、副书记

2013-2015, 清华大学, 深圳研究生院, 兼职教授

2013-2016, 军事医学科学院, 基础医学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2013-2018, 第四军医大学, 全军骨科研究所, 客座教授

2020-2023,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 长聘副教授

2023-  ,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长聘教授

 

研究方向

生物3D打印;复杂组织器官再生;肿瘤体外模型;空间生物3D打印;DNA存储技术;增材制造

 

所获荣誉:

2024 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6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代表性论文

  1. Luo, H., Huang, W., He, Z., Fang, Y., Tian, Y., Xiong, Z. Engineered Living Memory Microspheroid-Based ArchivalFile System for Random Accessible In Vivo DNA Storage. Advanced Materials, 2025, 202415358
  2. Zhang, Z., Zhou, X., Fang, Y., Xiong, Z., Zhang, T.AI-driven 3D bioprinting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From bench to bedside. Bioactive Materials, 2025, 45, 201–230
  3. Zhou, X., Fang, Y., Zhang, T.,Xiong, Z.Retrospective: Advances and opportunities of 3D Bioprinting in China over Three Decade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 2024, 3(4), 200157
  4. Zhang, Y., Hu, Q., Pei, Y., ... Gu, J., Xiong, Z.A patient-specific lung cancer assembloid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tumor microenvironme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1), 3382
  5. Wu, B., Zeng, Z., Fang, Y., ... Zhang, T., Xiong, Z.Omnidirectional elastic constraint-based embedded 3D printing in non-yield stress fluids for engineering complex tissues. Materials Today, 2024, 80, 74–86
  6. Pei, B., Zhou, Y., Yang, Y., ... Mi, S., Xiong, Z.A Novel DNA-Based Dual-Mode Data Storage System with Interrelated Concise and Detailed Data. Small Science, 2024, 4(11), 2400094
  7. Xu, X., Gao, Y., Dai, J., ... Zhang, Y., Xiong, Z.Gastric Cancer Assembloids Derived from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 A Preclinical Model for Therapeutic Drug Screening. Small Methods, 2024, 8(9), 2400204
  8. Mo, X., Zhang, Y., Wang, Z., Zhou, X., Zhang, Z., Fang, Y., Fan, Z., Guo, Y., Zhang, T., Xiong, Z. Satellite-Based On-Orbit Printing of 3D Tumor Models. Advanced Materials, 2024, 35(34), 2309618
  9. Liu, Y., Li, X., Pei, B., Ge, L., Xiong, Z., Zhang, Z. Towards smart scanning probe lithography: a framework accelerating nano-fabrication process with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via machine learning. Microsystems and Nanoengineering. 2023, 9(1), 128
  10. Fang, Y., Ji, M., Wu, B., Xu, X., Wang, G., Zhang, Y., Xia, Y., Li, Z., Zhang, T., Sun, W., Xiong, Z. Engineering Highly Vascularized Bone Tissues by 3D Bioprinting of Granular Prevascularized Spheroids.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2023, 15(37): 43492–43502
  11. Fang, Y., Ji, M., Yang, Y., Guo, Y., Sun, R., Zhang, T., Sun, W., Xiong, Z. 3D printing of vascularized hepatic tissues with a high cell density and heterogeneous microenvironment. Biofabrication. 2023, 15, 045004
  12. Ye, M.Shan, Y.Lu, B., Luo, H., Li, B., Zhang, Y., Wang, Z., Guo, Y., Ouyang, L., Gu, J.,Xiong, Z.Zhang, T.Creating a semi-opened micro-cavity ovary through sacrificial microspheres as an in vitro model for discovering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ovarian toxic agents. Bioactive Materials, 2023, 26: 216–230
  13. Fang, Y.Guo, Y.Wu, B., Liu, Z., Ye, M., Xu, Y., Ji, M., Chen, L., Lu, B., Nie, K., Wang, Z., Luo, J., Zhang, T., Sun, W.Xiong, Z.Expanding Embedded 3D Bioprinting Capability for Engineering Complex Organs with Freeform Vascular Networks. Advanced Materials, 2023, 35(22), 2205082
  14. Fang, Y., Wang, C., Liu, Z., Ko, J., Chen, L., Zhang, T., Xiong, Z., Zhang, L., Sun, W. 3D Printed Conductive Multiscale Nerve Guidance Conduit with Hierarchical Fibers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Advanced Science, 2023, 10(12), 2205744
  15. Lu, B., Ye, M., Xia, J., Zhang, Z., Xiong, Z., Zhang, T.Electrical Stimulation Promotes the Vasculariz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an Engineered Biomimetic Human Cardiac Tissue.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23, 2300607
  16. Fang, Y., Sun, W., Zhang, T. and Xiong, Z. Recent advances on bioengineering approaches for fabrication of functional engineered cardiac pumps: A review. Biomaterials. 2022, 280: 121298
  17. Zhang, Y., Wang, Z., Hu, Q., Luo, H., Lu, B., Gao, Y., Qiao, Z., Zhou, Y., Fang, Y., Gu, J., Zhang, T. and Xiong, Z.3D Bioprinted GelMA-Nanoclay Hydrogels Induce 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s Through Activating Wnt/β-Catenin Signaling. Small. 2022, 18(18): 2200364
  18. Fang, Y., Guo, Y., Ji, M., Li, B., Guo, Y., Zhu, J., Zhang, T., and Xiong, Z. 3D Printing of Cell-laden Microgel-based Biphasic Bioink with Heterogeneous Microenvironment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Advanced Funtional Materials. 2021,31(51):2109810

 

联系方式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星期一, 10 2月 2025 06:46

刘念

 

刘念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工作经历

2023-01 ,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员/副教授

2019-08 2023-01,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员/助理教授

2015-12 2019-08, 斯坦福大学  化学与系统生物学系

2010-08 2015-12, 芝加哥大学, 化学, 博士

2006-08 201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 学士

 

研究方向

RNA损伤修复,转座子调控与功能,功能基因组

 

所获荣誉:

1、本源公益基金青年探索奖(2024)

2、北京市杰出青年(2024)

3、拜尔研究员(2020)

4、Jane Coffin Childs Fellow (2016)

5、RNA Society Scaringe Award (2016)

6、国家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6)

7、Aldrich Alfred R. Bader Award (2015)

 

代表性论文

1、Li X#, Bie L#, Wang Y#, Hong Y#, Zhou Z, Fan Y, Yan X, Tao Y, Huang C, Zhang Y, Sun X, Li J, Zhang J, Chang Z, Xi Q, Meng A, Shen X, Xie W, Liu N*. LINE-1 transcription activates long-range gene expression. Nature Genetics 56, 1494-1502 (2024).News & Views by: Liang, Y., Wang, T. LINE1 mediates long-range DNA interactions. Nature Genetics 56, 1328–1330 (2024).

2、Hong Y#, Bie L#, Zhang T#, Yan X, Jin G, Chen Z, Wang Y, Li X, Pei G, Zhang Y, Hong Y, Gong L, Li P, Xie W, Zhu Y, Shen X, Liu N*. SAFB restricts contact domain boundaries associated with L1 chimeric transcription. Molecular Cell 84, 598-615 (2024).

3、Wang D, Yan K, Yu H, Li H, Zhou W, Hong Y, Guo S, Wang Y, Xu Chen, Pan C, Tang Y, Liu N, Wu W, Zhang L*, Xi Q*. Fimepinostat impairs NF­κB and PI3K/AKT signaling and enhances gemcitabine efficacy in H3K27M-mutated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Cancer Research. 84(4), p. 598-615 (2024).

4、Li Y, Yang J, Shen S, Wang W, Liu N, Guo H*, Wei W*. SARS-CoV-2-encoded inhibitors of human LINE-1 retrotransposition.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DOI: 10.1002/jmv.28135 (2022).

5、Zuo F#, Jiang J#, Fu H#, Yan K, Liefke R, Zhang J, Hong Y, Chang Z, Liu N, Wang Z*, Xi Q*. A TRIM66/DAX1/Dux axis suppresses the totipotent 2-cell-like state in murine embryonic stem cells. Cell Stem Cell 29 (6), 948-961 (2022).

6、Liu, N.#, Lee, C.#, Swigut, T., Grow, E., Gu, B., Bassik, M., and Wysocka, J. Selective silencing of euchromatic L1s revealed by genome-wide screens for L1 regulators. Nature 553, 228-232 (2018).

7、Liu, N., Dai, Q., Zheng, G., He, C., Parisien, M., Pan, T. N6-methyladenosine-dependent RNA structural switches regulate RNAprotein interactions. Nature 518, 560-564 (2015). News & Views by: Theler, D., Allain, FT. RNA modification does a regulatory two-step. Nature 518, 492–493 (2015).

8、Liu, N.*, Pan, T.* N6-methyladenosine-coded RNA Epigenetics.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3, 98-102 (2016).

9、Liu, N.#, Zhou, K.#, Parisien, M., Dai, Q., Diatchenko, L., and Pan, T. N6-methyladenosine alters RNA structure to regulate binding of a low-complexity protein. Nucleic Acids Research 45 (10), 6051-6063 (2017).

10、Liu, N., Parisien, M., Dai, Q., Zheng, G., He, C., and Pan, T. Probing N6-methyl-adenosine RNA modification status at single nucleotide resolution in mRNA and long noncoding RNA. RNA 19, 1848-1856 (2013).

 

联系方式

实验室网页:http://liulab.life.tsinghua.edu.cn/

邮箱: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通讯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念实验室 100084

 

   1988年成立的生物聚合物国际学术组织(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polymers)自成立以来,每两年便在亚洲、美洲和欧洲轮流举办学术盛会。2024年,第19届国际生物聚合物大会(ISBP 2024)于10月20日至23日,在马来西亚槟城隆重召开。本届大会恰逢生物聚合物PHA发现100周年纪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顶尖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及政策制定者,共同交流生物聚合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在开幕式上,马来西亚科技部长郑立慷先生和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校长Habibah Abdul Wahab教授分别发表了欢迎致辞。此次大会不仅是对生物聚合物百年研究成果的回顾,更是推动该领域持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清华大学陈国强教授荣膺国际顶级奖项,彰显中国学术实力

   今年是PHA材料发现100周年,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各国纷纷致力于PHA的产业化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PHA产业化进程始终面临放大生产的挑战。在此次国际生物聚合物大会(ISBP)上,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陈国强教授凭借其在“嗜盐菌合成生物学及其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生产PHA”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荣获国际生物聚合物大会工业奖(ISBP Industry Award)。值此PHA发现百年之际,ISBP自1988年创办以来首次设立此工业奖项,以表彰百年来为推动生物聚合物PHA工业化进程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陈国强教授的研究成果——“嗜盐菌合成生物学及其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预计将为整个生物制造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ISBP官方宣布,陈国强教授及其团队在PHA(聚羟基脂肪酸酯)工业化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创新,尤其在嗜盐菌合成生物学和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方面成果显著,荣获本届奖项实至名归。陈国强教授的科研之旅充满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他早在学术生涯初期便预见PHA将成为未来绿色材料的发展趋势,并致力于生物法制备PHA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了PHA生产中的‘染菌’难题,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嗜盐菌的合成生物学技术。这项技术以其开放性、高效率、低能耗和节水特性,以及在多家企业的成功放大应用,标志着生物制造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目前,陈国强教授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和应用。他开发的技术已经在数家公司用于大规模生产PHA,使中国成为PHA领域国际上学术和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PHA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也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学术成就和产业化成果受到全球同行的高度评价。2023年,陈国强教授荣获国际代谢工程奖(IMES Award),这一荣誉充分彰显了他在代谢工程领域的卓越贡献。

ISBP1

 

PHA研究百花争艳,迎接新百年,产业化步伐蓄势待飞腾

   本届大会还联合全球PHA组织GO!PHA发布了世界PHA日(10月23日)。作为全球PHA产业研究者与企业共同参与的重要节点,全球顶尖的PHA产业研究者与企业共同参与了这一标志性的活动。

   世界PHA日的发布,标志着全球PHA产业研究者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这不仅是对PHA研究百年成就的庆祝,也是对未来产业化发展的期许和承诺。GO!PHA作为全球化的非盈利组织,集结了超过60家包括材料生产商、品牌所有者、学术界、废物管理组织、创新材料初创企业、环保基金会在内的机构和个人,以共同推动无污染、无塑的PHA应用解决方案,最终推动经济朝着可持续方向转型。

ISBP2

   随着百年的科研积累与沉淀,PHA(聚羟基脂肪酸酯)领域已经迎来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转折点。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的科学家们在PHA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材料的合成、性能优化、生物降解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上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研究成果的积累,为PHA材料的商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下一个百年,PHA产业化预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全球对可持续性和环保需求的日益增长,PHA作为一种全生物合成的材料,其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政策的支持以及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青睐,都将为PHA产业化提供强劲的动力。

   从包装材料到医疗用品,再到农业和服装行业,PHA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替代传统的石油基塑料,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可以预见的是,PHA产业化的下一个百年将是一个充满创新、合作与机遇的新时代。

幻灯片2

报告摘要:快速老龄化的社会和人们对改善器官功能和修复受损组织的需求,促使我们将合成材料应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传统的共价化学在材料设计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未来的软性生物材料需要具有易于合成、多功能和高效等生物特性,超分子水凝胶是下一代生物医学领域材料的一部分,这些材料是由交联剂构建的三维实体,交联剂通过非共价键(氢键、π-π堆叠和范德华相互作用)产生纤维和纤维间的交联。热凝胶聚合物是一类独特的材料,当溶液温度升高时,它能够发生溶胶到凝胶的转变,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在过去十年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这些材料已被用于药物输送、基因输送和组织工程。近年来,热凝胶聚合物出现了新的设计策略。这些材料的特性与共价材料大不相同,本讲座将总结这些令人兴奋的发展。

 

主讲人简介:罗贤俊教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了基础和研究生学业。作为一名高分子化学家,他目前兼任A*STAR 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所(IMRE) 的执行董事。作为生物可降解热凝胶领域的先驱和公认的全球专家,他在为生物医学、工程、化妆品、个人护理和食品等各应用领域的开发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他的科学贡献为他赢得了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IOM3 - 材料、矿产和采矿研究所院士以及工程与技术学会院士。他还被Clarivate Analytics 授予“高被引研究员奖”。他还是新加坡国立化学学院的现任院长和执行委员会成员。2022年,他荣获国家奖(COVID-19)公共行政奖章(银奖)。他撰写了300 多篇期刊论文、38 项专利和专有技术、30 多篇书籍章节和 7 本专著,目前作为该领域的专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他还成功为种不同产品实现了商业化,并致力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

 

时   间:20241025日 周五 14:00-15:30

 

地   点:生命科学馆(生物新馆)143

 

主持人:陈国强 教授

 

星期一, 02 9月 2024 01:37

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成功举办

 

  828日至29日,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本次大会议程由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拟定,包括陈国强教授、李春教授、张翀教授、潘俊敏教授、刘俊杰教授进行了主持和演讲,会议进行了31场演讲、3场圆桌,汇聚行业顶级智慧,全面提升了中心在生物制造行业中的领导地位。本次大会报名参会人员一共1000多人,其中包括600多位产业界人士,200多位专家学者,70多位教授、研究员,60多位行业精英(董事长、总经理级),50多位主流媒体人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邓子新、马光辉,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等在大会上发表了精彩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发表演讲。他认为,应从“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四个方面把握好生物制造发展的未来方向。要从“赋能基础研究”和“赋能生物工程”两个层面“做好当下”。他提出,合成生物学未来最大的挑战是缺乏理性设计的能力和可预测性。他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言模型的发展为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邓子新围绕合成生物科技的应用场景与科创实践发表演讲。他认为,合成生物学与机械土木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未来,可以充分应用基因、蛋白、调控原件、细胞底盘等基因蛋白进行宏观构成,变以往的被动筛选为主动创新,由找菌种到找基因,由自然菌种到人工设计产生菌。他提出,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将联合起来对生物体进行重新布线和编程,高效、经济、环保地生产更廉价的药物、食品和健康产品,为汽车提供绿色能源,为治疗癌症和遗传病等重大医学难题提供新手段,最终从多方面改变人民生活。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马光辉发表了以“生物制药中的微球核心材料:从基础研究到生物制药应用”为主题的演讲,指出微球和微囊产品变革了生物制药工程技术,面向新需求和科学前沿,新型微球产品将推动生物制药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她为解决现有疫苗存在的问题,提出柔性仿生颗粒底盘的新策略,用人工颗粒作为底盘,将高活性的部件组装在上面,组成结构非常清楚的疫苗,用底盘提高抗原的稳定性,增强免疫效果,增强细胞免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围绕“合成生物学在农业生物制造中的实践”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在饲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与制造方面,苏氨酸、色氨酸、液氨酸等饲用氨基酸均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他认为,接下来应进一步降低色氨酸、异亮氨酸、纈氨酸的生产成本,助力实现国产氨基酸替代蛋白质,满足人体的蛋白质需求。谯仕彦认为,农业具有较强的脆弱性,成本要求高。2023年,我国使用的全蛋白质饲料总量为1.163亿吨,国内来源4000万吨,进口占65.6%,通过控制饲料添加成本等方式,可使农业更具有安全性。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教授、主任陈国强《极端微生物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2.0》。陈国强提到研究能不能持续进行,取决于是否符合大趋势,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努力迎接人类面临的石油化工环境污染、淡水资源短缺、全球温室效应、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挑战,不断创新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路径。

  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 张先恩围绕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发表演讲。张先恩介绍,本世纪以来,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脉络主要基于三个方向展开:使能技术、合成基因组或染色体、建立在代谢工程基础上的细胞工厂。中国学者近年来将二氧化碳作为资源投入来合成高附加值物质,取得了许多令人钦佩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陈立发表了以“合成生物学从基础至生物制造”为主题的演讲,重点介绍了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关系及深圳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冯雁围绕“高值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发表演讲。她提出,高值化合物包含氨基酸等天然产物和医药中间体,在生物制造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是高值化合物的生产大国,我国很多产品支撑着全球相关产业的发展。

 

  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春发表了以“设计微生物制造植物天然产物”为主题的演讲,围绕人工合成主要植物三萜天然产物化合物的途径,即“环化—氧化—糖基化”三个步骤展开介绍。

 

  伊犁川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旭衡发表了以“产业协同——川宁‘蓝海战略’的实践”为主题的演讲。介绍了川宁生物的双轮驱动策略。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工新智库负责人郭鑫以“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观察”为主题发表演讲。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五方面挑战。一是规模化生产工程挑战;二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控制;四是原料供应可持续性;五是跨学科人才的短缺。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维平发表了以“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在新型饲料原料创制上的应用前景”为主题的演讲。如何用生物制造充分创造优质蛋白质资源,实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对于筑牢我国粮食安全根基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向华发表了以“生物制造:物质生产新范式”为主题的演讲。向华介绍,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的先进工业生产方式,包括原料、工业菌种与产品这三要素。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立明发表了以“芳香族化学品细胞工厂的构建与应用”为主题的演讲。芳香族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农业领域。在生产方式上,石油基化学法是目前生产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绚明发表了以“绿色材料,链动全球:生物科技赋能新材料产业链创新”为主题的演讲。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一种,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包装材料、生活用品和医用材料等方面,未来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百万吨级别。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恒华以“坚持创新创造,生物制造的华恒探索”为主题发表演讲,她主要分享了华恒生物十九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愿景。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教授刘龙以“乳基功能营养品的生物制造:现状与挑战”为主题发表演讲,他主要介绍了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在乳基功能营养品生物制造方面的研究进程、主要成果及面临的挑战。

 

  国投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寅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应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考虑生物制造的新内涵。他指出,生物制造作为合成生物学基础上的高科技产业,虽然目前规模尚未达到顶峰,但已被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山东大学(青岛)特聘教授、副校长汤亚杰发表了以“天然药物生物智造”为主题的演讲。他提出了将人工智能融入“新分子—新反应—新药物”药物形成路径的研究思路。

 

  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舒发表了以“能源加材料 万物秸秆造为主题的演讲,主要分享了丰原生物在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和生物材料聚乳酸及其创新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尧以“呋喃类生物基新材料的进展”为主题发表演讲。其研究团队主要围绕催化剂、溶剂、化工工程强化等三方面开展5-羟甲基糠醛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的支持下,技术持续更迭,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已完成千吨级工业示范,且有了相对稳定的商业订单。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吕雪峰发表了以“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与多场景应用”为主题的演讲。他介绍了反式乌头酸的生物制造技术迭代过程及应用场景。并从合成生物学的内核与边界、未来与潜力、限制与挑战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思考。

 

  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姜岷发表了以“人工多细胞体系的构建与废弃碳资源的生物炼制”为主题的演讲。姜岷及其课题组希望利用废弃的碳资源来进行新的生产模式的开发,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酶、微生物细胞,结合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发酵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致力于构建废弃碳资源到高值化学品的生物炼制体系。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庄英萍围绕“生物反应器与智能生物制造”发表了主题演讲。她认为,构建高效菌株十分重要,这一过程会影响产品制造成本和发展前景。针对这一问题,华东理工大学开展了一锅多酶的精草铵膦研究,属全球独家。

 

  深圳中科欣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董亮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化之路—多领域应用场景探索”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初创企业应深耕某一具体物质或降解材料板块,理解行业诉求,扎稳脚根后不断创新。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主任杜宇鎏发表了以“合成生物产业研发的瓶颈技术及应对方案”为主题的演讲。他表示,合成生物学是改变自然世界的奇迹,而基因编辑技术的迭代是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进展之一。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长聘教授张翀发表了以“装备创新助力绿色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演讲,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在科学仪器、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装备方面的进展。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俊杰以“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开发”为主题发表演讲,他主要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保利集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食品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新光以“科技赋能,致美生活,服务合成生物产业”为主题发表演讲。

 

二、本次大会打造了多项国内“首个”

  u  成立行业首个产业方阵

汇集30+顶级“产学研用金服“产业精英企业、投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u  成立首个专家咨询委员会

10位院士、70余位国内顶级生物制造专家,打造国内高端智库,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u  发布国内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宣言《合肥倡议》

明确产业目标与行动计划,凝聚产业共识

  u  发布生物制造十大案例

挖掘具有引领性、原创性、颠覆性的核心技术,激发社会各界对生物制造的关注。

 

三、嘉宾阵容强大,政、产、学、研、金众多杰出代表云集

   王清宪,安徽省省长

   冯海沧,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

   罗云峰,安徽省合肥市市长

   梅永红,科学技术部 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 前司长

   刘中全,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中心

   杨 峰,国务院办公厅

   王 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石化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吕和平,中国医药总经理助理、工业事业部总经理

   王 莉,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刘革新,四川科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市)董事长

   郭恒华,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董事长

   路福平,天津科技大学校长

   傅 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张先恩,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 院长

   刘陈立,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副院长

   向 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副所长

   刘 龙,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院长

   李 寅,国投集团首席科学家

   卢耀忠,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冠华,诚通混改基金投资部董事总经理等

   ……

 

四、还有多家主流媒体出席播报大会盛况

中央电视台 · 晚间新闻、 朝闻天下:《首届中国生物制造大会在合肥开幕》、《各地积极抢滩布局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

新华社:《业界成立生物制造产业方阵 促供需对接应用落地》

经济参考报:《多方抢抓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

人民日报 · 人民网:《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迎新机 将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21世纪经济报道:《20多省份抢抓生物制造新赛道,业内呼吁出台顶层文件》

新京报:《清华陈国强谈生物产业:已不是“天坑”,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

工信部 · 工信视频:《清华大学陈国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持续优化生物制造产业布局》

……

 

 

 

 

 

 

 

  8月28日至29日,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邓子新、马光辉,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学军,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中心主任陈国强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泉主持。

 

大会.jpg

 

  本届大会以“生物制造 创引未来”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专班(市发改委)、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构工场、清控科创承办,华恒生物、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等单位支持。

  本届大会按照“1+3+N”的架构,举办1场开幕式、3场主题论坛以及多场特色活动,坚持“高规格、专业性、权威性”的办会理念,旨在打造中国生物制造领域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资源对接平台、产业合作平台。

 

方阵.jpg

 

  会上,生物制造产业方阵正式成立。为联动生物制造领域“政、产、学、研、用、金”等多方力量,凝聚产业共识,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生物制造领域供需对接、资金融通、技术革新、应用落地,聚力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联合行业内首批8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生物制造产业方阵”。方阵成员代表在大会现场携手发布《聚力推动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合肥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各成员单位扛起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使命担当,强化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领域的成果转化,构筑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倡议各方联合加强政策研究、跨界合作,推动政策落地,促进创新和资源共享,合力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jpg

 

  会上,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聚焦生物制造产业的高端智力平台,由中国生物制造大会执委会发起成立,旨在通过搭建产学研用金等产业各方专家深度参与的研究交流平台,对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开展深入研究。截至目前,共有近80位行业知名专家成为首批成员。下一步,专家咨询委员会将面向行业前沿、结合产业需求,充分发挥专家成员的专业优势、学术造诣和行业影响力等,开展交流研究,助力我国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2024生物制造产业化优秀案例”正式发布。本次征集活动得到了全国范围内从事生物制造领域研究、开发、应用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的积极响应。通过公开征集和专家推荐,并经过初审和终审的严格筛选,最终甄选出10项“2024生物制造产业化优秀案例”,分别是“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及多场景应用”“绿色低碳生物材料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量产”“维生素 B5 系列产品的生物制造”“生物法发酵1,3-丙二醇产业化技术”“金达威辅酶 Q10 高效绿色生物制造”“酵母蛋白绿色制造与产业化应用”“发酵法生产麦角硫因及其产业化示范”“母乳低聚糖(HMO)生物合成关键技术创新及系列产品创制”“CloudReady高通量微小型生物反应器”“新一代生物杀线虫制剂一削线(Burkholderiarinojensis)的创制和应用”。

  会上,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合肥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园位于合肥市长丰县,是安徽省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园,立足于做好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集群化,构建产业生态圈。发展规划将明确合肥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园的产业定位、发展空间、功能布局、支撑体系、实施计划等,致力于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高地。

  此外,大会现场开展了系列产业对接和签约活动,计划设立首支生物制造主题产业基金,签约项目和基金总规模达百亿元级。

  大会期间,“政、产、学、研、用、金”等各方齐聚,围绕生物制造发展前景、机遇挑战、政策解读、全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等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为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探索新方向、贡献新力量。此次活动对推动生物制造产业的技术突破、场景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星期五, 02 8月 2024 07:56

卢滇楠

 

 

卢滇楠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教授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21.12-至今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2009.12-2021.12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

2011.10-2012.10   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2008.01-2009.12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2006.04-2008.01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后

2005.02-2005.08  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交换学生

2000-2006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

1996-2000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士

 

研究方向

本人聚焦生物化工系统热力学研究,提出了“理论与数据融合”的多尺度模拟新方法,阐明了光致离子流动与离子筛分机制,揭示了酶催化过程中底物、产物的传递路径和多菌体系反应动力学行为,为仿生纳米器件、工业酶、工业菌群的创制及应用提供了化工热力学计算和模拟方法支撑。通过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马尔可夫状态模型,探索了蛋白质结构转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诱导适配酶催化机制。开发了一种由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组成的混合计算方法,以预测碳酸酐酶产物高效释放的关键氨基酸。开发了一个连续性方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组成的混合模型,用于解释石墨烯氧化物膜中的光驱动超快速离子传输。使用经典密度泛函理论(cDFT)和深度学习方法来预测液流电池(RFB)潜在的阴极电解质。在工业应用方面,混合计算方法和马尔可夫状态模型(MSM)已被应用于揭示复杂生物反应系统的动力学,可用于指导构建用于土壤生物修复和有机废物转化为生物肥料的微生物联合体。

        迄今为止,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了140篇SCI引用的论文,出版了6篇英文综述、8章英文书籍、1本中文翻译和1本教科书。此外获得了17项发明专利,其中5项已投入使用。课题组的生物修复技术已成功应用于10个省份,用以去除农田中的石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残留,总面积达10000亩。

 

荣誉和奖项

2021  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0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

2019  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8  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奖

2017  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最佳课件奖,最佳展示奖

2016  清华大学慕课教学先锋奖

2012  清华大学基础研究计划支持

2008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社会服务

2019-Now  中国化工学会工程伦理教育委员会委员

2018-Now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理事委员

2017-Now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SES)会员

2016-Now  中国化学会(CCS)会员

2015-Now  中国金属学会(CSM)委员会委员

2006-Now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会员

2006-Now  中国化工学会(CIESC)会员

 

代表性论文 

  1. Jingqi Wang, Jiapeng Liu, Hongshuai Wang, Musen Zhou, Guolin Ke, Linfeng Zhang, Jianzhong Wu*, Zhifeng Gao*, Diannan Lu*,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er-based approach for high-accuracy gas adsorption prediction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1): 1904
  2. Jinlei Yang, Xiaoyu Hu, Xian Kong, Pan Jia, Danyan Ji, Di Quan, Lili Wang, Qi Wen, Diannan Lu*, Jianzhong Wu, Lei Jiang and Wei Guo*, Photo-induced ultrafast active ion transport through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1171
  3. Linhan Du, Jipeng Li, Xian Kong, Diannan Lu*, Zheng Liu*, Wei Guo*, Understanding the K+/Na+-Selectivity-Enabled Osmotic Power Generation: High Selectivity May Not Be Indispensable,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2024, 7755-7762
  4. Chenlin Lu, Xue Peng, Basudev Maity, Xiang Sheng, Yinhuan Zhou, Takafumi Ueno, Zheng Liu, Diannan Lu*, Novel Au(I)-Based Artificial Metallo-Cycloisomerase for Catalyzing the Cycloisomerization of γ-Alkynoic Acids, ACS Catalysis, 2023, 13(15): 9918-9924
  5. Xue Peng, Chenlin Lu, Zheng Liu and Diannan Lu*,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s of apo-ferritin structural transitions and Au(III) ion transportation: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with the Markov state model,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21, 23: 17158-17165 (Covered paper)

 

 

星期五, 02 8月 2024 06:56

闫永彬

 

 

闫永彬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兴趣、领域

主要利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折叠、组装、代谢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

1.蛋白质折叠和错误折叠相关疾病:遗传突变和病理条件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聚集的影响,特别是眼部疾病的分子机制和聚集体/包涵体的形成机制;

2.核糖核酸酶与mRNA代谢调控:核糖核酸酶的结构、功能和其在mRNA代谢调控中的作用,细胞内RNA小体的结构、组装和生理功能;

3.细胞能量稳态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所介导的肌酸激酶调控细胞能量稳态的分子机制。

 

 

代表性论文 

1Yan YB*. (2016) Creatine kinase in cell cycle regulation and cancer. Amino Acids doi:10.1007/s00726-016-2217-0. [Epub ahead of print]. (commissioned review)

、Liu H#, Gao YS#, Chen XJ, Chen Z, Zhou HM, Yan YB*, Gong H*. (2016) A single residue substitution accounts fo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rmostability between two isoforms of human cytosolic creatine kinase. Sci. Rep. 6: 21191. doi: 10.1038/srep21191.

3、Xi YB#, Chen XJ#, Zhao WJ#Yan YB*. (2015) Congenital cataract-causing mutation G129C in gC-crystallin promotes the accumulation of two distinct unfolding intermediates that form highly toxic aggregates. J. Mol. Biol. 427(17): 2765-2781.

、Zhao L#, Chen XJ#, Zhu J#, Xi YB#, Yang X#, Hu LD#, Ouyang H, Patel SH, Jin X, Lin D, Wu F, Flagg K, Cai H, Li G, Cao G, Lin Y, Chen D, Wen C, Chung C, Wang Y, Qiu A, Yeh E, Wang W, Hu X, Grob S, Abagyan R, Su Z, Tjondro HC, Zhao XJ, Luo H, Hou R, Perry JJP, Gao W, Kozak I, Granet D, Li Y, Sun X, Wang J, Zhang L*, Liu Y*, Yan YB*, Zhang K*. (2015) Lanosterol reverses protein aggregation in cataract. Nature. 523(7562): 607-611.

5、Zhang LN, Yan YB*. (2015) Depletion of poly(A)-specific ribonuclease (PARN) inhibits proliferation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s by blocking cell cycle progression. Biochim. Biophys. Acta – Mol. Cell Res. 1853(2): 522-534.

6、Xi YB, Zhao WJ, Zuo XT, Tjondro HC, Li J, Dai AB, Wang S, Yan YB*. (2014) Cataract-causing mutation R233H affects the stabilities of bB1- and bA3/bB1-crystallins with different pH-dependence. Biochim. Biophys. Acta – Mol. Basis Dis. 1842(11): 2216-2229.

7、Leng XY#, Wang S#, Cao NQ, Qi LB, Yan YB*. (2014) The N-terminal extension of bB1-crystallin chaperones b-crystallin folding and cooperates with aA-crystallin. Biochemistry. 53(15): 2464-2473.

8Yan YB*. (2014) Deadenylation: enzymes, regulation and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WIRES RNA. 5(3): 421-443. (commissioned review)

9、Zhang K#, Zhao WJ#, Leng XY#, Wang S, Yao K*, Yan YB*. (2014)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st strand at the C-terminus in βB2-crystallin stability and assembly. Biochim. Biophys. Acta – Mol. Basis Dis. 1842(1): 44-55.

10、Wang S, Zhao WJ, Liu H, Gong H, Yan YB*. (2013) Increasing bB1-crystallin sensitivity to proteolysis caused by the congenital cataract-microcornea syndrome mutation S129R. Biochim. Biophys. Acta – Mol. Basis Dis. 1832(2): 302-311.

 

荣誉、奖励及参加学术团体的情况

清华大学2007年度学术新人奖

教育部2007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年,北京市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最佳教案奖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与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6年,清华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2006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2001年,清华大学研究生“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

1997年,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100084,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电  话:010-62783477(办公室),62772246(实验室)

传  真:010-62771597

E-mail:  ybyan(AT)tsinghua.edu.cn

 

 

星期五, 02 8月 2024 04:36

马超

 

 

马超

清华大学 化学系

副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21- 清华大学化学系 副研究员

2019-2020 美国哈佛大学 博士后

2013-2019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博士

2010-2013 中国药科大学 硕士 

2006-2010 中国药科大学 学士

 

研究方向

   清华大学化学系/稀土新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开展合成生物学与稀土材料化学交叉研究,获北京科技新星荣誉称号、入选中关村雏鹰人才计划,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生物交叉重大优先方向主题项目、教育部联合基金青年人才项目、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中石化绿色化工专项、获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当选中国稀土学会交叉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一项成果入选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发展了关键物质生物制造变革性技术,在Sci. Adv., Nat. Commun., Adv. Mater., Angew. Chem., Acc. Chem. Re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

 

代表性论文

1. Xin Zhang, Jingjing Li, Chao Ma*, Hongjie Zhang, Kai Liu*, Biomimetic Structural Proteins: Modular Assembly and High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cc. Chem. Res., 2023, 56, 2664–2675.

2. Huijing Cui, Xin Zhang, Jing Chen, Xining Qian, Yuewen Zhong, Chao Ma*, Hongjie Zhang, Kai Liu*,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bial Synthesis System for Rare Earth Enrichment and Material Applications, Adv. Mater., 2023, 35, 2303457.

3. Xiaoyuan Zhao, Xiang Li, Bo Li, Yao Sun, Yejiao Shi, Huaxing Shen, Fan Wang, Jingjing Li, Farukh Sharopov, Zainiddin Mukhiddinov, Chao Ma*, Kai Liu*, Hong-Gang Hu*, A robust protein-peptide co-assembling nanoformulation (PePCAN) platform with significant cell-entry characteristics for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Chem. Eng. J., 2023, 543, 139886.

4. Shidong Wang, Bo Li, Hongliang Zhang, Jiayin Chen, Xin Sun, Jie Xu, Tingting Ren, Yuanyuan Zhang, Chao Ma*, Wei Guo*, Kai Liu*, Improving Bioavailaibity of Hydrophobic Prodrugs through Supramolecular Nanocarriers Based on Recombinant Proteins for Osteosarcoma Treatment.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20), 11252-11256.

5. Chao Ma#, Jing Sun#, Bo Li#, Yang Feng, Yao Sun, Li Xiang, Baiheng Wu, Lingling Xiao, Baimei Liu, Vladislav S. Petrovskii, Bin Liu, Jinrui Zhang, Zili Wang, Hongyan Li, Lei Zhang, Jingjing Li, Fan Wang, Robert Gӧstl, Igor I. Potemkin, Dong Chen, Hongbo Zeng, Hongjie Zhang, Kai Liu*, Andreas Herrmann*, Ultra-strong bio-glue from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olypeptides, Nat. Commun., 2021, 12, 3613.

6. Chao Ma#, Jingjin Dong#, Marco Viviani#, Isotta Tulini, Nicola Pontillo, Sourav Maity, Yu Zhou, Wouter H. Roos, Kai Liu*, Andreas Herrmann*, Giuseppe Portale*, De Novo Rational Design of a Freestanding, Supercharged Polypeptide, Proton-Conducting Membrane. Science Advances, 2020, 6(29): eabc0810.

7. Chao Ma#, Juanjuan Su#, Yao Sun#, Yang Feng, Nolan Shen, Bo Li, Yingxia Liang, Xintong Yang, Hui Wu, Hongjie Zhang, Andreas Herrmann*, Rudolph E. Tanzi, Kai Liu*, Can Zhang*, Significant Upregulation of Alzheimer's Beta-Amyloid Levels in a Living System Induced by Extracellular Elastin Polypeptides.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51): 18703-18709.

8. Chao Ma#, Bo Li#, Jinrui Zhang#, Yao Sun, Jingjing Li, Hangcheng Zhou, Jianlei Shen, Rui Gu, Jiangchao Qian, Chunhai Fan, Hongjie Zhang, Kai Liu*,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Bioefficac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Supramolecular Nanoformulations. Adv. Mater., 2021: e2100098.

9. Chao Ma, Anke Malessa, Arnold J. Boersma, Kai Liu, Andreas Herrmann*, Supercharged Proteins and Polypeptides. Adv. Mater., 2020: e1905309.

10. Chao Ma, Bo Li, Baiqi Shao, Baiheng Wu, Dong Chen, Juanjuan Su*, Hongjie Zhang, Kai Liu*, Anisotropic Protein Organofibers Encoded with Extraordinary Mechanical Behavior for Cellular Mechanobiology Applications.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48): 21481-21487.

11. Chao Ma#, Juanjuan Su#, Bo Li, Andreas Herrmann, Hongjie Zhang, Kai Liu*, Solvent-Free Plasticity and Programmabl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Engineered Proteins. Adv. Mater., 2020: e1907697.

12. Jing Sun#, Chao Ma#, Sourav Maity#, Fan Wang, Yu Zhou, Giuseppe Portale, Robert Gostl, Wouter H. Roos, Hongjie Zhang, Kai Liu*, Andreas Herrmann*, Reversibly Photo-Modulating Mechanical Stiffness and Toughness of Bioengineered Protein Fibers.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6): 3222-3228.

13. Lei Zhang#, Chao Ma#, Jing Sun, Baiqi Shao, Giuseppe Portale, Dong Chen, Kai Liu*, Andreas Herrman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Supercharged Polypeptide Fluids: Fast and Persistent Self-Ordering Induced by Touch.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23): 6878-6882.

14. Huige Yang#, Chao Ma#, Kaiyong Li, Kai Liu, Mark Loznik, Rosalie Teeuwen, Jan C. M. Van Hest, Xin Zhou*, Andreas Herrmann*, Jianjun Wang*, Tuning Ice Nucleation with Supercharged Polypeptides. Adv. Mater., 2016, 28(25): 5008-5012.

 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生物医学馆

Email: chaoma_chem@tsinghua.

第2页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