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29日,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本次大会议程由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拟定,包括陈国强教授、李春教授、张翀教授、潘俊敏教授、刘俊杰教授进行了主持和演讲,会议进行了31场演讲、3场圆桌,汇聚行业顶级智慧,全面提升了中心在生物制造行业中的领导地位。本次大会报名参会人员一共1000多人,其中包括600多位产业界人士,200多位专家学者,70多位教授、研究员,60多位行业精英(董事长、总经理级),50多位主流媒体人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邓子新、马光辉,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等在大会上发表了精彩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发表演讲。他认为,应从“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四个方面把握好生物制造发展的未来方向。要从“赋能基础研究”和“赋能生物工程”两个层面“做好当下”。他提出,合成生物学未来最大的挑战是缺乏理性设计的能力和可预测性。他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言模型的发展为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邓子新围绕合成生物科技的应用场景与科创实践发表演讲。他认为,合成生物学与机械土木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未来,可以充分应用基因、蛋白、调控原件、细胞底盘等基因蛋白进行宏观构成,变以往的被动筛选为主动创新,由找菌种到找基因,由自然菌种到人工设计产生菌。他提出,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将联合起来对生物体进行重新布线和编程,高效、经济、环保地生产更廉价的药物、食品和健康产品,为汽车提供绿色能源,为治疗癌症和遗传病等重大医学难题提供新手段,最终从多方面改变人民生活。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马光辉发表了以“生物制药中的微球核心材料:从基础研究到生物制药应用”为主题的演讲,指出微球和微囊产品变革了生物制药工程技术,面向新需求和科学前沿,新型微球产品将推动生物制药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她为解决现有疫苗存在的问题,提出柔性仿生颗粒底盘的新策略,用人工颗粒作为底盘,将高活性的部件组装在上面,组成结构非常清楚的疫苗,用底盘提高抗原的稳定性,增强免疫效果,增强细胞免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围绕“合成生物学在农业生物制造中的实践”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在饲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与制造方面,苏氨酸、色氨酸、液氨酸等饲用氨基酸均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他认为,接下来应进一步降低色氨酸、异亮氨酸、纈氨酸的生产成本,助力实现国产氨基酸替代蛋白质,满足人体的蛋白质需求。谯仕彦认为,农业具有较强的脆弱性,成本要求高。2023年,我国使用的全蛋白质饲料总量为1.163亿吨,国内来源4000万吨,进口占65.6%,通过控制饲料添加成本等方式,可使农业更具有安全性。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教授、主任陈国强《极端微生物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2.0》。陈国强提到研究能不能持续进行,取决于是否符合大趋势,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努力迎接人类面临的石油化工环境污染、淡水资源短缺、全球温室效应、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挑战,不断创新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路径。
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 张先恩围绕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发表演讲。张先恩介绍,本世纪以来,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脉络主要基于三个方向展开:使能技术、合成基因组或染色体、建立在代谢工程基础上的细胞工厂。中国学者近年来将二氧化碳作为资源投入来合成高附加值物质,取得了许多令人钦佩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陈立发表了以“合成生物学从基础至生物制造”为主题的演讲,重点介绍了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关系及深圳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冯雁围绕“高值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发表演讲。她提出,高值化合物包含氨基酸等天然产物和医药中间体,在生物制造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是高值化合物的生产大国,我国很多产品支撑着全球相关产业的发展。
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春发表了以“设计微生物制造植物天然产物”为主题的演讲,围绕人工合成主要植物三萜天然产物化合物的途径,即“环化—氧化—糖基化”三个步骤展开介绍。
伊犁川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旭衡发表了以“产业协同——川宁‘蓝海战略’的实践”为主题的演讲。介绍了川宁生物的双轮驱动策略。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工新智库负责人郭鑫以“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观察”为主题发表演讲。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五方面挑战。一是规模化生产工程挑战;二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控制;四是原料供应可持续性;五是跨学科人才的短缺。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维平发表了以“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在新型饲料原料创制上的应用前景”为主题的演讲。如何用生物制造充分创造优质蛋白质资源,实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对于筑牢我国粮食安全根基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向华发表了以“生物制造:物质生产新范式”为主题的演讲。向华介绍,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的先进工业生产方式,包括原料、工业菌种与产品这三要素。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立明发表了以“芳香族化学品细胞工厂的构建与应用”为主题的演讲。芳香族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农业领域。在生产方式上,石油基化学法是目前生产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绚明发表了以“绿色材料,链动全球:生物科技赋能新材料产业链创新”为主题的演讲。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一种,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包装材料、生活用品和医用材料等方面,未来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百万吨级别。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恒华以“坚持创新创造,生物制造的华恒探索”为主题发表演讲,她主要分享了华恒生物十九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愿景。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教授刘龙以“乳基功能营养品的生物制造:现状与挑战”为主题发表演讲,他主要介绍了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在乳基功能营养品生物制造方面的研究进程、主要成果及面临的挑战。
国投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寅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应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考虑生物制造的新内涵。他指出,生物制造作为合成生物学基础上的高科技产业,虽然目前规模尚未达到顶峰,但已被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山东大学(青岛)特聘教授、副校长汤亚杰发表了以“天然药物生物智造”为主题的演讲。他提出了将人工智能融入“新分子—新反应—新药物”药物形成路径的研究思路。
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舒发表了以“能源加材料 万物秸秆造”为主题的演讲,主要分享了丰原生物在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和生物材料聚乳酸及其创新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尧以“呋喃类生物基新材料的进展”为主题发表演讲。其研究团队主要围绕催化剂、溶剂、化工工程强化等三方面开展5-羟甲基糠醛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的支持下,技术持续更迭,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已完成千吨级工业示范,且有了相对稳定的商业订单。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吕雪峰发表了以“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与多场景应用”为主题的演讲。他介绍了反式乌头酸的生物制造技术迭代过程及应用场景。并从合成生物学的内核与边界、未来与潜力、限制与挑战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思考。
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姜岷发表了以“人工多细胞体系的构建与废弃碳资源的生物炼制”为主题的演讲。姜岷及其课题组希望利用废弃的碳资源来进行新的生产模式的开发,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酶、微生物细胞,结合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发酵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致力于构建废弃碳资源到高值化学品的生物炼制体系。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庄英萍围绕“生物反应器与智能生物制造”发表了主题演讲。她认为,构建高效菌株十分重要,这一过程会影响产品制造成本和发展前景。针对这一问题,华东理工大学开展了一锅多酶的精草铵膦研究,属全球独家。
深圳中科欣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董亮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化之路—多领域应用场景探索”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初创企业应深耕某一具体物质或降解材料板块,理解行业诉求,扎稳脚根后不断创新。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主任杜宇鎏发表了以“合成生物产业研发的瓶颈技术及应对方案”为主题的演讲。他表示,合成生物学是改变自然世界的奇迹,而基因编辑技术的迭代是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进展之一。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长聘教授张翀发表了以“装备创新助力绿色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演讲,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在科学仪器、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装备方面的进展。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俊杰以“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开发”为主题发表演讲,他主要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保利集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食品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新光以“科技赋能,致美生活,服务合成生物产业”为主题发表演讲。
二、本次大会打造了多项国内“首个”
u 成立行业首个产业方阵
汇集30+顶级“产学研用金服“产业精英企业、投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u 成立首个专家咨询委员会
10位院士、70余位国内顶级生物制造专家,打造国内高端智库,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u 发布国内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宣言《合肥倡议》
明确产业目标与行动计划,凝聚产业共识
u 发布生物制造十大案例
挖掘具有引领性、原创性、颠覆性的核心技术,激发社会各界对生物制造的关注。
三、嘉宾阵容强大,政、产、学、研、金众多杰出代表云集
王清宪,安徽省省长
冯海沧,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
罗云峰,安徽省合肥市市长
梅永红,科学技术部 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 前司长
刘中全,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中心
杨 峰,国务院办公厅
王 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石化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吕和平,中国医药总经理助理、工业事业部总经理
王 莉,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刘革新,四川科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市)董事长
郭恒华,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董事长
路福平,天津科技大学校长
傅 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张先恩,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 院长
刘陈立,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副院长
向 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副所长
刘 龙,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院长
李 寅,国投集团首席科学家
卢耀忠,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冠华,诚通混改基金投资部董事总经理等
……
四、还有多家主流媒体出席播报大会盛况
中央电视台 · 晚间新闻、 朝闻天下:《首届中国生物制造大会在合肥开幕》、《各地积极抢滩布局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
新华社:《业界成立生物制造产业方阵 促供需对接应用落地》
经济参考报:《多方抢抓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
人民日报 · 人民网:《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迎新机 将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21世纪经济报道:《20多省份抢抓生物制造新赛道,业内呼吁出台顶层文件》
新京报:《清华陈国强谈生物产业:已不是“天坑”,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
工信部 · 工信视频:《清华大学陈国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持续优化生物制造产业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