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未来产业布局:清华大学“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成为生物制造产业技术关键突破点被提到

2024-03-07 23:55:47

640.png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李子吉

 

  “未来产业”,从政策层面来看,最早出自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提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明确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3月5日,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未来产业”,看上去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充满着不确定性,可经过多年的“落子”,似乎已并不是遥不可及。

 

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可期

 

   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全国有超过20个省市围绕前沿领域推进未来产业。北京、上海、浙江、江西、山西、深圳等地陆续出台相关意见规划,绘制未来产业发展新蓝图。

   发展到如今,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发展十分迅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例如,2023年4月,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三级中型火箭“天龙二号”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迎来首款入轨飞行的液体运载火箭;今年1月,民营火箭公司东方空间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并取得成功。今年东方空间预计还将执行2次“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

   随着国内商业航天市场的飞速发展,其规模也在持续增长。据统计,2023年我国民营火箭共实施发射13次,成功入轨12次,创造了我国商业航天新纪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表示,无人机产业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引擎,低空空域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低空经济的关键投入要素,极具经济、国防和社会价值。在低空改革和经济政策的双重叠加下,低空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无人机运营企业1.98万家,全国无人机生产厂家达到2200家,我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认为,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呈现三大态势。一是低空上下游产业井喷。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省份抢抓战略机遇,未来五年内预计行业规模从千亿向万亿级跃升。二是技术数智化转型加速。以AI等技术创新为支撑,通用航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导航定位、遥感成像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形成行业交融发展模式。三是应用场景多元化。市场主体以及国资平台积极入局,探索低空经济各类场景的创新突破,应用场景多点开花。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依托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中国科学家们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科学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转变成为可能;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团队筛选出了适应力非常强的工业微生物菌株嗜盐菌Halomonas,实现了生物制造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650.jpg

 

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认为,要积极为新质生产力构建培育平台,夯实技术底座,进而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关键之一。”施一公表示,当前,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关键变量”,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表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抓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可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龙头企业是创新的核心部分。国家层面正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近期也出台了系列举措,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创新氛围和生态,让大家都愿意创新,但创新生态相对复杂,并非几个科技项目,要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抓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实现技术变革、要素创新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发展未来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铺就了厚实基础。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未来产业,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广东省常委、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提出四项建议,同时强调了创新网络的重要性:一是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创新网络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搭建重点区域内联合创新网络体系,促进技术和标准的快速发展。二是构建粤港澳三地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平台。三是加强大湾区内大学网络建设,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学科资源和研究设施。四是打造可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建议要加大低空航空器研发力度,加快培育研发、制造、服务相关领军企业,聚焦发展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飞机等重点整机产品,强化产品到服务的端到端数字化建设,抢占低空经济产业链高地;加强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创新解决科研人员激励、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加快打通工程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坚持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智飞生物副董事长蒋凌峰认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据蒋凌峰介绍,智飞生物持续跟踪行业前沿技术发展动态,紧跟产业发展潮流,布局mRNA、腺病毒载体、新型佐剂、多联多价等九大疫苗研发技术平台,并围绕技术平台搭建起八大创新产品矩阵,不断巩固公司研发技术壁垒,持续强化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当前合成生物制造也是各方竞相抢占的科技高地,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主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建议,组建高端智库,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体系作用,同时加强生物制造相关的生物安全和伦理风险研究评估,强化科学监管,加快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在保障人类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生物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安琪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熊涛建议,加大对微生物蛋白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核心技术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和省部级微生物蛋白研究平台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引导、鼓励、规范、支持产业发展。同时完善微生物蛋白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新菌种微生物蛋白的法规审批进度,完善市场准入政策,加强微生物蛋白宣传、推广与应用。

   在生物医药的创新方面,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提出,要平衡“医保+集采”和产业发展,实现降低医疗成本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一方面,建立高价值创新药上市保护期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创新药新适应证直接入医保机制,鼓励创新产品拓展新适应证

 

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供需精准对接

 

   前沿技术转化为未来产业,离不开丰富的应用场景。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也有望催生更多未来产业技术路线。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初一公里”,应用场景则是推动未来产业前沿技术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加速产业化进程的“催化剂”。

   在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副主委、自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张铭看来,低空公共服务应用场景可拓展范围很广,建议拓展通航飞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在电力巡线、港口巡检、江河巡查、公路巡检、农林植保、森林防火、环保巡查、国土测绘、环境保护、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医疗救助、森林灭火、城市消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另外,除拓宽低空运输、公共服务等应用场景外,还应进一步建立、完善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标准,并完善无人机适航认证体系。

   推动无人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早日实现有人与无人商用融合飞行,发挥无人机产业在低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沈飞党委书记、董事长纪瑞东建议,扩大低空空域开放试点范围,推进工业级无人机商用融合飞行的适航标准与政策出台,发展干/支线航空无人智慧物流生态,加速实现大吨位货运无人机系统商用融合飞行运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院士表示,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加快适应商业航天市场的产品开发,突破高性价比商业卫星关键技术,推出通信、导航、遥感及综合性商业卫星产品;重点开发商业市场急需的高性价比固体火箭发动机、YF-102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YF-209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等。

   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加大定标场网、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等大型试验设施设备开放共享力度,参与商业发射场建设,建立涵盖商业发射测控网、商业发射场、发射服务、回收与重复利用、在轨支持等任务的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模式。

   2023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方案》中表示要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五大领域的应用,建议推动生物制造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在重点任务中也布置了要建设高能级生物铸造厂,围绕天然产物合成、新型生物基材料、化妆品功能性原料、合成食用蛋白、新型能源、环境污染物生物修复等细分领域,推进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

670.jpg

 

集群化发展,打造未来产业发展矩阵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等内容,初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核心载体,集群化发展可以发挥不同企业的优势,形成集群效应,让大量企业、资本、人才和信息在空间上集聚和结网,增强各个生产环节衔接的紧密性,建立集群发展模式,可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研优产,以产促研,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内生动力。

   2021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创新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发展,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

   2022年上海市出台实施《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将培育形成5个未来产业集群。

   2024年1月6日,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昌平举行。会上,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揭牌并启动建设。

   筹建中的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将重点布局生物催化剂设计、生物制造原料开发、生物制造过程强化、生物制造产品工程等四大分中心,开展全流程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以昌平全域为基底,以未来科学城为重点,打造集“总部办公+研发平台+孵化加速+小试中试”为一体的创新孵化空间,满足各类生物制造产业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专职总师单晓明建议国家出台通用机场建设和运营财政支持政策,规划建设打造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聚焦“通航+制造+商贸+服务”,面向未来大体量低空飞行器的安全监管和高效服务要求,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谋划低空空域管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

   1月23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广东省将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据悉,这已是广东省政府连续第二年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仕佳光子常务副总经理吴远大表示,鹤壁市紧抓卫星产业发展机遇,围绕“星、箭、网、端、用”产业链核心环节,先后签约落地航天宏图、龙芯中科、天章卫星、航天驭星、中科星云等2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天章火箭、蓝箭航天等33家企业正在洽谈对接。吴远大建议,国家支持鹤壁打造全中国商业航天卫星城市,在重大项目手续办理上开通绿色通道,支持国家级研发平台、实验室创建,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布局鹤壁。

 

原文出处:《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两会热词.未来产业布局落子